由於騎遊路徑規劃原本就是我喜歡做的事,加上坪林自行車道幾乎可以說是我們跨入單車的啟蒙(最近有參加分享會的車友應該聽過我提過這個過程),因此很順利的整理出數條路線。而這個規劃,讓我意外看到一條值得慢慢推廣的好路線,而且是透過茶這個主題,以單車淺觸台北近代發展的旅程;由於需要花些力氣整理,因此請容我分段慢慢地跟大家分享,也剛好可以讓大家作為這次約騎對坪林的基本認識。
第一次騎進坪林老街
保坪宮前的香爐 |
記得多年前剛開始騎進坪林老街,雖然看得出公單位有花經費整理,地上舖了地磚,招牌也有整頓,但街內冷冷清清的,狗懶懶地躺在商店前,騎經牠身旁,完全沒有反應,街坊鄰居也顧自地聊天,由她們臉上看我們的眼神可以感覺,我們像是誤闖社區的外客。
比起新北其他的老街,例如深坑老街、石碇老街,坪林老街的建築看起來歷史不太久遠,街內短短的,只有一個社區常見的信仰中心「保坪宮」,以及一個躲在牆角的土地公廟「福德宮」,然後有幾家飲食店看得出來有做觀光客生意,但生意應該不好,因為來的時候是假日,街上遊客很少。
唯一讓我有印象的,是一進坪林老街立刻聞到茶香,仔細看了一下,街內的確有幾家賣茶葉的店家,而且有一家正在炒茶;由於坪林茶頗有名氣,所以有賣茶葉的店家甚至是製茶場所很正常,比較不一樣的是,那個味道與以往聞到的茶香味多出的是淡淡的香氣。茶香與保坪宮香火飄來的香氣相混的味道,可以說是我對坪林老街唯一比較深刻的印象。
雖然坪林老街沒有太多遊客,但老街附的店家相較台9北宜兩側安靜許多,對於不求精緻飲食的我們,在這裡找個傳統店家坐下來,悠閒的補充由台北騎過來已經消耗殆盡的能量,是我們很喜歡的方式。
帶外國人來台灣騎車,可透過甚麼主題可以讓台灣與全世界連結?
在進行坪林自行車道路線規劃委託那段時間,花了不少時間探查坪林可以騎單車的路段,也接觸了坪林滿山遍野的茶園,為了讓遊程內容更豐富,自然會對台灣茶葉文化做些初步認識,這時好友 Shosho Chang 因為常會帶外國車友台灣在台灣騎車,曾經騎過不少國家的他常思考一個問題:
「帶外國人來台灣騎車,可透過甚麼主題可以讓台灣與全世界連結?」
在一次交換意見時,他向我提出這個疑問。
正值密集造訪坪林的我,心中突然有個靈感,透過上網查詢、上圖書館借書,以及購入與茶歷史相關的書籍,經過一番閱讀,在一本名為【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註1)書中,看到書內前言這段「世界地圖曾經因植物而重繪。中英兩大帝國掀起戰爭,致使版圖巨變,導火線不過是兩種植物:罌粟與茶。」後,認為透過世界三大種植物飲品(註2)之一的茶葉在台灣的發展歷史,很有機會可以讓外國人在台灣騎車時(尤其是大台北),與全世界有所連結,而不會僅是止於美食、夜市、天燈等無法展現單車特色的主題。
我這時向他力推一條北台灣茶葉由產地運送到全世界的路徑,也是一條可以透過單車講述台北發展史的路徑。
坪林老街、石碇老街、深坑老街、迪化老街
深坑老街 |
從一開始的坪林老街,到後來因為走106乙(豐田公路)要去坪林探查路線,經過石碇老街這條原本以為只是因為採礦而起落的聚落時,在老街尾(註3)和一家百年打鐵店老闆閒聊,對於他的店百年前服務的顧客型態感到好奇(石碇採礦是日治時期才開始發展),後來,由106乙越過越嶺點下滑接近坪林時,由於老街入口位於下坡,且離最熱鬧的北宜公路街區有段距離,因此以前總是會錯過,但那次仔細觀察現場街道方向,發現106乙其實早年應該是直進坪林老街,然後接到日治時期建於北勢溪上的坪林舊橋,再續往宜蘭,只是後來老街旁邊開了新路新橋拉直,商圈移轉,所以才逐漸被遺忘。
這個觀察讓我產生了一個疑問,所以難道106乙是老路拓寬?如果是,那.....
「會不會石碇老街和坪林老街其實是相連的?」
這個疑問引發我更大的好奇,開始四處找尋相關的資料,最後在西元1898年日本人使繪的「台灣堡圖」(註4)找到可能的答案,果然沒錯,在地圖上百年前這裡就已經有路(參考底下所附之日治初期對照圖),稱路或許會以為是可以供車輛行走的馬路,實際上那時候比較接近為只供步行的保甲道,重點是我們所熟知的坪林老街、石碇老街都是在沿線,深坑老街也是,而且深坑老街是以前水運的重要轉運碼頭,這條路台北端接台北城,宜蘭端先沿北宜公路前進,最後在越嶺點石牌轉現今的跑馬古道接礁溪。
而現今石碇老街到深坑靠景美溪右岸的道路,前身是日治時期採礦運輸的輕便軌道(後來整理的淡蘭古道步道這段是在左岸)。
透過更多閱讀以及實際騎訪,這些關鍵字開始讓我透過單車,逐漸看懂茶與台北發展的脈絡,而這個脈絡的樞紐,就是迪化老街所在的位置-大稻埕。
大稻埕、台北城、艋舺日治初期對照圖 |
日治初期南出台北城路線圖 |
日治初期之深坑街、石碇街 |
日治初期與現代坪林對照圖 |
日治初期與現代跑馬古道、礁溪對照圖 |
以上日治初期地圖,截圖自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簡稱GIS專題中心)所開發的「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頂下郊拚、包種茶
大稻埕的繁華,形成原因非常多,我的解讀以內部與外部環境區分大致為下,而這幾點與主題「單車茶路」有間接與直接的關聯:
<內部因素>
頂下郊拚 這個1853年發生於艋舺的分類械鬥,是乾隆、嘉慶後來台的泉州移民,由於前來的人口漸多,為了艋舺碼頭商業利益有了多次的拼鬥,最後落敗的一方同安人逃離艋舺最後落腳大稻埕。
而大稻埕與艋舺一樣靠淡水河,所以同安人在此也是以碼頭貿易為主,且艋舺後來逐漸淤積,因此是開啟大稻埕開始發展的契機,這些過程網路上有相當多了資料可以參酌,這邊就不再贅述。
<外部因素>
台灣開港 會有頂下郊拚是源自於碼頭商業利益爭奪,這樣的現象其實自古來屢見不鮮,但大稻埕高速的發展,主要還是因為在大環境上遇到了一個歷史上重大機遇。
台灣早前因清朝封閉政策,貿易對象是大陸沿海城市,例如廈門、福州,出口的貨物以糖、米為大宗,因產地位置因素,台南、鹿港發展得早,後來的艋舺則多了茶、樟腦等。
後來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與英、法、美、俄簽訂條約,其中約定台灣開台南(安平)、淡水(滬尾)為通商口岸,由於在此之前台灣是不准外國商人進入,因此台灣開港後,出口的貨物由內銷轉為歐美所需求的外銷為主,這個大轉變,可以說是大稻埕發展的歷史關口。
其中最大的關鍵因子就是茶,因為茶在當時是歐美非常流行的飲品,而且是高利潤的飲品,英國對中國輸入鴉片所賺取的銀元,買的就是茶,商人將茶運回英國獲取高額的利潤,英國政府也獲得大量稅收,因此相較糖、米這類兢爭型產品,茶自然是歐美商人追逐的商品。所以台灣開港後,英商開始到台灣設立洋行收購茶葉轉運到福建加工,並將茶運回倫敦,而英國商人杜德更將大陸種茶、製茶、人才引進提高品質、降低成本,並將台茶推往國際市場。
當時台灣四大出口產品:茶、樟腦、糖、米中的糖與米以南部為主,茶以及樟腦產地位於北部,茶及樟腦的出口需求讓北部出現發展的空間。
在這發展過程中,英商杜德開設的寶順洋行原本在艋舺設置製茶廠,卻因當地人排外,被迫遷往大稻埕,這樣的舉動形成大稻埕的開放而艋舺的封閉的態勢,因此台灣開港後洋行均設在大稻埕,加上艋舺本身也逐漸淤積,利之所趨下,茶葉貿易規模高速擴大(註5),大稻埕開始超越艋舺成為北台灣的商業中心,清末台北更是取代台南成為台灣的政商中心。
以當時的產業角度來看,北台灣因為茶、樟腦而發展的聚落相當多,但純因茶業而興盛,則應屬我們這次所探索的深坑、石碇與坪林三個聚落,而現今這三個聚落與茶產業仍然緊密相依的,那就是坪林了!
因此,若是帶外國人來台灣騎車,茶這個主題的確非常適合透過上述歷史(當然要更深入探索內化),讓台灣與全世界連結,而且,以坪林往石碇、深坑、大稻埕、艋舺(萬華)回溯,甚至加上另一個方向由坪林接往宜蘭,找出一條北台灣特有的單車茶路,更是可以透過實際走訪接觸,深化以上所說的台灣這段歷史。
對了,補充一下有關包種茶的大致歷史....
前面提到台灣開港後,有許多外國洋行在大稻埕設點,然後透過在地的買辦收茶,轉運到歐美賺取大額利潤,高利潤的行業自然會吸引大量的同業競爭,由於華人加入競爭,品質與洋行有落差,加上世界景氣影響,茶開始滯銷,這時茶商為了增加賣點,將滯銷的茶運往大陸加工(本來大稻埕以烏龍茶為主力),薰以花香,開發出新的品項稱為包種茶,改銷南洋,結果大受歡迎。而包種茶的製程後來在台灣經過改良精進,受歡迎程度僅次於烏龍茶,民國後因產地轉移等因素,有了「北包種、南烏龍」的說法,而文山包種、坪林包種,可以說包種茶的代表。
簡單介紹完大稻埕、茶的發展,下一段我們要開始連連看,看看這條單車茶路該如何走囉!
百年保甲路與我的茶路
這條茶路我想依循的路徑,是以茶葉由摘取到出口的運輸路線,而且是以大稻埕往回上溯,溯往上面提過的深坑、石碇與坪林三個聚落,然後再由坪林延伸到宜蘭。
「台灣堡圖」中那條開啟我找尋這條單車茶路的保甲路,若以地圖比對台北段到深坑,大致是由南門出台北城(舊)沿著南昌路轉和平西路,然後接崇德街到福德坑環保復育公園,最後接上北深路到深坑。這段路因為崇德街一帶是墓區,且由於茶樹生長大多在山區,早年山區交通並不發達,深坑、石碇與坪林等大文山地區的茶收成後,大多由水運運往艋舺、大稻埕。因此,我想走的路徑以當年的水運路線-景美溪為主。
路線的起點設定在三街市(註6)中台北府城的北門,先往北進大稻埕(註7),了解茶葉帶來的財富如何讓大稻埕脫胎換骨,後由大稻埕水門進河濱自行車道(這裡也就是大稻埕碼頭),沿自行車道騎到桂林路底堤外停車場,也就是艋舺舊碼頭附近再轉回市區,由所謂台北第一街的貴陽街(也就是台北最早的街道),前行至曾因頂下郊拚被火燒的艋舺清水巖,然後向南由康定路轉汀州路往公館(汀州路前身是萬新鐵路),在公館永福橋下再進到河濱自行車道,至此,開始沿當年茶由石碇、深坑運往大稻埕的水運路線往上游騎。
順著新店溪右岸的自行車道,騎到景美續走景美溪右岸的自行車道,抵達木柵動物園後離開自行車道,進新光路(106乙)。這時雖然已經離開河濱自行車道,但公路依舊是沿著景美溪畔往上游,很快地就可以來到因茶而發展的聚落-深坑老街。
石碇東街 |
由碼頭轉進老街,逛完後開始進入山區,這時走的是前身為輕軌道的公路,快到石碇前轉景美溪左岸的淡蘭古道,然後進石碇西街接石碇東街,也就是石碇老街。走完有如時光隧道的石碇老街,再來就是一大段較辛苦的爬坡,走的是106乙豐田公路,這條路的前身就是前面一直提到的保甲路了!
越過海拔約600M的高點,開始在兩側盡是綠油油的茶園間下滑前往坪林,最後,抵達這次路線的目標地-坪林老街。行腳至此,心目中的茶路已經大致走完,剩下的是坪林到宜蘭這段了,但這時肚子應該已經餓了,在坪林不管是老街還是北宜公路兩側的茶莊,都有餐飲供我們休息補充,所以在這裡稍微休息一下,然後再繼續騎往宜蘭。
由坪林往宜蘭走的依然是舊地圖上的保甲路,在石牌之前的保甲路現今已是北宜公路,但在石牌開始有一段被保留了下來,這段就是跑馬古道。由於跑馬古道全程偕是碎石路,且會有不少健走的遊客(尤其是假日),因此進入古道單車要改採用牽的,在高度隨著蜿蜒山坡下降中,最後進到礁溪,完成這段我心目中的單車茶路。
接下來,容我花點時間介紹沿途的景點,來做為這篇文章的結束。
騎進我的單車茶路
介紹景點之前,先整理前來坪林旅遊以不同交通工具,由第一次騎進坪林到現在已經多年,我心目中各種交通方式最適合的路線大概是這樣:
開車:國道5號北宜高
重機:台9北宜公路
健走:如果可能,要走淡蘭古道南線(註8、9)
單車:當然就是這篇一路談下來的單車茶路了!
依照不同旅遊目的,擇優選擇不同交通方式前往坪林,但若要以文化為軸線,健走和單車當然是最佳選擇;不過若騎單車由台北騎往坪林,可以走的路線還有北42、北43等,因此推薦的景點範圍除了單車茶路外,也擴大到北42、北43、106等地。
以下就是路線上我所推薦的景點(僅列幾個,重點是在於可以串起故事的軸線,尤其是單車茶路的部分,參考照片):
單車茶路:
單車茶路路線圖 |
01_台北城北門、02_李春生紀念教堂、03_大稻埕碼頭、04_台北第一街、05_艋舺清水巖祖師廟、06_河濱自行車道、07_深坑老街、08_淡蘭古道石碇外按古道、09_石碇西街、10_石碇東街、11_106乙豐田公路、12_坪林老街、13_冷泡包種茶、14_北宜公路、15_石牌、16_跑馬古道
106、北42、北43:
17_菁桐車站、18_北42、19_漁光村、20_大舌湖步道、21_虎寮潭、22_闊瀨吊橋、20_南山寺
坪林自行車道系統:
23_北勢溪自行車道、24_逮魚堀溪自行車道、25_金瓜寮溪自行車道
(以上景點說明,請按照編碼參考文末的景點照片集)
寫到這邊,有關這次的約騎整個概念已經說得差不多了,至於更多路線上的感動,還有待好友們一一去探索,以上若有謬誤或需要補充之處(當然非常多),還請大家多予指導。特別再補充一點,我們這次的約騎路線是坪林地區的精華,但並非整個單車茶路,所以若您有興趣走完整的茶路,可以另外找時間前往,有路線上問題歡迎找我、或是約我喔!
全文完。
景點照片集
01_台北城北門 |
01_台北城北門
台北舊城北邊出口-北門,在清末時期,由台北城出了北門即可前往大稻埕。1895年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日本軍隊即是由北門進到城內接管台北。
02_李春生紀念教堂 |
02_李春生紀念教堂
李春生為大稻埕仕商,為英商 John Dodd (約翰.陶德)在台之買辦。John Dodd將台灣烏龍茶外銷美國獲得極佳評價,開創台灣茶業風潮,是大稻埕發展之關鍵,他也因此被稱為「臺灣烏龍茶之父」。
03_大稻埕碼頭 |
03_大稻埕碼頭
早年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台北船運重鎮,現今大稻埕碼頭停靠的已不再是載運貨物的船舶,已成為民眾休閒好去處,以及台北車友約騎的集合地點。
04_台北第一街 |
04_台北第一街
台北最早發展的街市是艋舺,而貴陽街一帶是艋舺發展最早的聚落,因此這裡被稱為台北第一街。
05_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
05_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在1853年頂下郊拚事件中,泉州三邑人攻打同安人,為了要繞過沼澤,安溪人艋舺清水巖被燒毀,落敗的同安人輾轉逃到大稻埕落腳,後因艋舺碼頭淤積以及排外,台灣開港後造就大稻埕高速成長繁榮。
06_河濱自行車道 |
06_河濱自行車道
沿著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往上游都有自行車道,旁邊的河流即是早年茶葉的運輸水路。
07_深坑老街 |
07_深坑老街
深坑最早的發展是因此處為茶葉集運碼頭,現在最知名的可能是豆腐。
08_淡蘭古道石碇外按古道 |
08_淡蘭古道石碇外按古道
外按古道位於景美溪左岸,是一段淡蘭古道重建段,古道沿途景色優雅,雖然不少處得扛車,但很值得牽著單車走一遭,最後還可以接到石碇西街。
09_石碇西街 |
09_石碇西街
石碇西街發展的比東街早,早年是茶葉集散地。
10_石碇東街 |
10_石碇東街
石碇東街又名不見天街,當年因西街狹小逐漸發展過來,後來又因採煤發展反而比西街更繁榮。
11_106乙豐田公路 |
11_106乙豐田公路
前身大部分是百年前的保甲道,陡度不低,若是夏天騎這段,因為樹蔭少,需要特別留意防曬。
12_坪林老街 |
台北三個因茶發展的聚落,目前僅存與茶產業仍然緊密連結,街上有不少茶莊。
13_冷泡包種茶 |
13_冷泡包種茶
坪林有些茶莊(也是餐廳)除了提供餐飲服務外,也會同時提供冷泡包種茶給在此消費的顧客飲用,非常適合騎車來時水分補充。
14_北宜公路 |
14_北宜公路
坪林至宜蘭縣界-石牌間的北宜公路,雖然時有重機、大車經過,但只要不是重點時段(例如假日傍晚),沿途兩側公路景觀以及溪谷有別於前段的紛雜,除了景色令人讚賞,緩適的坡度更讓騎乘其間的車友充滿樂趣。
15_石牌 |
15_石牌
石牌為北宜往宜蘭的越嶺點,跑馬古道入口就在石牌附近。
16_跑馬古道 |
16_跑馬古道
跑馬古道是先民進出淡水廳與礁溪,進行貨物交易、運輸民生物資的重要聯外交道,為淡蘭古道支線之一。
17_菁桐車站 |
17_菁桐車站
若是要由北43或北42前往坪林,會經過106道路的菁桐,經同為鐵路平溪線終點,平溪線原為運煤鐵道,後轉型為客運路線,菁桐與平溪線另一個站-平溪,是經106轉北43或北42往坪林很重要的兩處補給點。
18_北42 |
18_北42
北42為雙溪往坪林之產業道路,沿途風景優美,但幾無補給商店。
19_漁光村 |
19_漁光村
漁光村充滿綠意的茶園,純樸的聚落,美麗的令人流連忘返。
20_大舌湖步道 |
20_大舌湖步道
漁光村與虎寮潭間的步道,登山車可通行(有些部分得扛車),可以取代北42。
21_虎寮潭 |
21_虎寮潭
虎寮潭因地形走向與北勢溪溪流方向不同,長年沖刷下出現的狗齒地形,是這裡最大特色。
22_闊瀨(闊瀨吊橋) |
22_闊瀨(闊瀨吊橋)
穿過英速魔法學院闊瀨校區可達闊瀨吊橋,吊橋跨接北勢溪兩岸,不過路徑狹小並有階梯,不適合單車。
23_南山寺 |
23_南山寺
由北43(車友間暱稱為藍鵲公路)越嶺往坪林下滑時,會經過南山寺(仙公廟),南山寺建於日治時期,是坪林重要的信仰中心。由於位處制高點,景色優美,且寺內有廁所,寺旁也有商店,所以也是車友重要的休息站。
24_北勢溪自行車道 |
24_北勢溪自行車道
曾被票選為台灣北部最美(但也最短)的自行車道,入口位於坪林交流道附近,但由於離坪林主要鬧區有些距離,因此前往騎車的車友較少。
25_逮魚堀溪自行車道 |
25_逮魚堀溪自行車道
逮魚堀溪自行車道非常單純,除了有一段進入產業道路需要爬點坡之外,很多段都是沿著溪岸的專用道,因此,只要按照體力時間,在適當時候原路折返即可。由於是原路折返,因此如果打算輕鬆遊,享受河岸溪谷風光,建議可以騎至鶯子瀨橋稍作休息後即可返頭。
26_金瓜寮溪自行車道 |
26_金瓜寮溪自行車道
金瓜寮溪自行車道一開始為緩升坡,車道穿梭於茶園村落之間,沒多久就可以進入建於溪畔的賞魚步道。由於金瓜寮溪全段護魚保育有成,因此溪中魚群處處,是親子賞遊好去處。
在上上下下以上坡為主的自行車道揮汗來到高點,進入金瓜寮茶香生態村,由坪林親水吊橋至金瓜寮茶香生態村大約5KM,這裡有公共廁所,也有商家,很適合稍作休息,或是當為折返點。
如果打算在金瓜寮溪自行車道玩一天,或是體力較佳的旅客,在金瓜寮茶香生態村休息補給之後,可以繼續往前挑戰,隨著海拔高度爬升,欣賞路旁植物林相變化。途中經過金瓜寮魚蕨步道,可將單車鎖放徒步進入,近距離的觀察蕨類、溪流、生態。
車道終點為金瓜寮親水公園,適合親子騎車來此戲水,更適合三五好友騎車到此,坐下來享受難得的深山秘境。
影片欣賞:
註釋
註1:【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參考書評:
http://bonddealerbook.pixnet.net/blog/post/373187357-%E6%A4%8D%E7%89%A9%E7%8D%B5%E4%BA%BA%E7%9A%84%E8%8C%B6%E7%9B%9C%E4%B9%8B%E6%97%85--%E8%AE%80%E5%BE%8C%E6%84%9F(no.933%E6%9B%B8%E8%A9%95)
註2:世界三大種植物飲品(無酒精):咖啡、可可、茶。
註3:石碇老街以崩山溪為界,分為石碇西街與石碇東街,西街發展較早,是早年茶葉集散地;東街是因西街狹小無腹地,遂開始發展,到後來因採礦而興盛。https://www.shiding.ntpc.gov.tw/arch…/file/shidingbook83.pdf
註4:日本人繪製的「台灣堡圖」始於西元1898年,測繪時以劉銘傳的清丈區域為準,並加上現代三角與高程測量,精度大為提高,是日後日人統治台灣的重要基礎資料,由於此圖的繪製是以清代堡圖為準,故而稱之為「台灣堡圖」。http://ndaip.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621&index_info_id=6924
註5:.....1868至1895年間,茶、糖、樟腦的出口總值占臺灣出口總值的94%,但茶葉的出口占了54.49%,遙遙領先糖的36.22%及樟腦的3.93%1。
清末臺灣茶業的發展 P.3,張遵倩
註6:「三市街」指的是台灣台北市市中心的三處街區:艋舺(後稱萬華)、大稻埕、台北府城(俗稱「城內」)。這三處街區原為相鄰的聚落,經過19世紀末以來的發展,已經連成一氣。從台北在1885年成為台灣行政中心以來,至1970年代台北東區興起前,三市街是台北市、乃至於整個大台北地區的發展中心。而台北府城雖已不存,但因其舊城郭範圍內有大量政府機構廳舍位於其中,今日仍然是台灣的政治中樞。(維基百科)
註7:我的單車茶路路線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uuWSXByINeiVUP3sgKcKrNcHkrjacxjP&usp=sharing
註8:淡蘭古道總複習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87/tony0487.html
註9:淡蘭百年山徑
https://www.tmitrail.org.tw/roadmap/143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