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

舊三貂嶺隧道是如何先變身為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後變身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示意圖_來源:新北市政府2019/8/6市政新聞

  • 前言

由於近年有時會參加公單位有關自行車道工程的會議提供意見,對於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建置有較多角度的理解,因為這不僅是一個鐵路舊隧道活化,也牽涉到一個自行車路網的構建,因此我的認知是市府團隊的任務不僅單純只是建一條自行車道,而是運用有限資源加上來自體育署的補助,在三貂嶺地區提供單車族一條既友善又安全的通道。

有了上述角度,再看市府除了將這原本稱為「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改名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一開始又採取得網路預約及限量分時段開放的作法,我覺得市政府違背它對市民所做的承諾 (註1)。讓這條以自行車道建設經費而成的單車道(目前官方已改名為:三貂嶺友善生態隧道),對單車客既不友善也不安全,也沒有將當初自行車路網作為設計基礎。

基於以上的理由,讓我覺得需要將這自行車道對於單車客的影響做比較完整的紀錄並分享。因這整理時序很重要,以下文字或圖片會盡量加註日期,尤其是圖片,相關資料若另有出處也會註明來源。

註1:

有關市政府要將舊三貂嶺鐵路隧道著手開闢自行車道,串聯至牡丹鐵路隧道報導,請參見2019/8/6 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所發布之市政新聞:

塵封35年舊三貂嶺鐵路隧道闢自行車道青春山海線風華再現
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e8ca970cde5c00e1&dataserno=5dc7d08704ecbd6dbac8e2a30e0ce598


  • 2009 台北-基隆

請容我由2009年的一次單車基隆行開始說起。

那是一次由新北中和家裡騎單車前往基隆與幾個朋友會合,然後再由當地的朋友帶我們造訪基隆幾個景點的走法。

那次騎往基隆印象最深刻莫過由汐止到基隆的台5省道,因為這段除了要爬坡,且沿途往來的貨櫃車讓我備感壓力,體驗非常不佳,因此日後就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再安排騎車由這邊去基隆了。

2009/6/6 由台北騎往基隆途中


  • 2016 體育署自行車道考評

大約在2016年,受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委託,多次參加體育署對於有做經費補助的縣市鄉鎮自行車道建設之考評活動後,有時會接到體育署要補助地方政府自行車道建設時的會勘,以自行車使用者角度提供建議。

由於有感於以往許多自行車道與使用者需求脫節成為蚊子車道,因此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參加,除了提供路線意見外,也希望讓公部門朋友更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自行車道考評活動_2016/6/27於新竹




  • 2018/1 五堵舊隧道會勘

在2018/01/26再度受體育署邀請,和及幾位工程、交通等專家,到五堵舊隧道勘查,由於那次印象非常深刻,也跟我後來會特別注意三貂嶺隧道打通成為自行車道有關,因此要特別做個說明。

因為那次勘查,五堵舊隧道還一片荒蕪,新北市政府派的人員在汐止端簡報時  (五堵舊隧道一邊是新北的汐止,另一邊是五堵基隆市端),體育署及其他專家認為若要將隧道改為自行車道經費極高,因為得加建一條很長的棧道避開旁邊的貨運場才能進入隧道,覺得該計畫得從長計議,因此向在場的新北市政府簡報者提出許多質疑。

由於我有前面提到的2009年單車基隆行不良經驗,雖然已經過多年,但陸續在社群上常常見到車友對汐止、基隆間沒有一條安全的自行車路線而抱怨,因此當下力表支持,也跟在場的專家解釋我支持這隧道改為自行車道的理由。

為求勘查完整,大家在汐止端看完現場狀況又繞到基隆市端,也就是五堵舊隧道的另一頭,有位交通專家提醒新北簡報者及在場的體育署人員:

「基隆市這邊沒有自行車道連接,為甚麼不找基隆市一起來談?這樣即便有了補助隧道打通了,民眾一樣沒有辦法有效利用啊!」

這時新北的簡報者表示,已經有跟基隆市政府聯繫,但可能是基隆市的政策因素無法積極合作,因此這次沒有找他們,但簡報者很有魄力的表示:

「新北願意先做,包含隧道基隆端出口處也會先處理,先讓隧道通了,這樣未來基隆若能繼續建設,路線能串接到新北的瑞芳,就可以形成一個大路網。」

我忘記當時新北簡報者是誰,但他以上的表示真的有打動到我,因此後來不時會留意這隧道改為自行車道的進度,並開始思考這隧道未來對於大台北自行車動線會有甚麼樣的影響與改變。

因為我知道這不會只是一條舊隧道改為自行車道,五堵舊隧道是改變的開始,後面一定會有一連串路網串聯。

五堵舊隧道汐止端_2018/1/26


五堵舊隧道基隆端_2018/1/26



  • 2018/6 坪林自行車道路線調查

同年的六月 (2018) ,由於體育署要對坪林補助,委託我對坪林的自行車道路線做調查,讓坪林區公所提案時可以參考。

雖然當時調查區域是坪林,但因為台北的車友要到坪林騎車,許多都是由台北直接騎過去,因此我調查範圍就不限於坪林區,而是將與坪林相鄰或車友會騎經的新店、深坑、石碇、平溪、雙溪、瑞芳、礁溪、頭城等都一併調查。

在調查東北角的平溪、雙溪、瑞芳一帶時,由於已知道五堵舊隧道會成為自行車道銜接新北、基隆,因此認為以往我們騎車到平溪、雙溪、瑞芳的路線 (例如不厭亭、五分山) ,隧道通行後可以改繞行汐止、基隆側,沿基隆河上溯的路線。

民眾約訪_2018/7/27攝於坪林

而且那段期間也已得知新北打算將三貂嶺舊隧道改為自行車道 (註2),正在爭取體育署的補助 (註3),來串出一個更大的路網。由於五堵舊隧道會勘時新北市政府簡報者給我印象非常深刻,想到這兩個隧道若都能改為自行車道,那對北台灣的單車路網可是一件大事,因此與體育署的朋友閒聊時也表示非常支持,並以單車使用者角度分享支持的理由。

註2:

依照新北市政府施政成果網的記載「三貂嶺自行車道工程第一階段工程於108年9月16開工,已於109年5月完工,另第二階段於109年3月6日辦理開工,111年3月完工」

https://wedid.ntpc.gov.tw/happiness/detail/bQw92VLgZjOk

此工程完整名稱為:「串聯本市瑞芳、雙溪區舊有三貂嶺至牡丹鐵路隧道規劃自行車道設置計畫之自行車道建置工程」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工程告示_攝於2020/7/12


註3:補助經費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前瞻基礎建設─城鄉建設 營造休閒運動環境計畫」,計畫詳見:

https://www.sa.gov.tw/Resource/1/1/1/2414/%E5%89%8D%E7%9E%BB%E5%9F%BA%E7%A4%8E%E5%BB%BA%E8%A8%AD-%E5%9F%8E%E9%84%89%E5%BB%BA%E8%A8%AD_%E7%87%9F%E9%80%A0%E4%BC%91%E9%96%92%E9%81%8B%E5%8B%95%E7%92%B0%E5%A2%83%E8%A8%88%E7%95%AB.pdf


  • 2019/10 五堵舊隧道開放通行

因此五堵舊隧道2019/10/07完工開放通行後,我們以2018年那段期間的坪林及周邊探查為基礎,於2019/10/10利用它的銜接,也就是繞行汐止、基隆到瑞芳、雙溪、平溪等地,來進行一次名為「認識台北-基隆河溯源單車小旅行」試騎,也拍成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rmzt6CjAnE



由於這次利用五堵舊隧道開通,讓我們能串出一條經典路線,因此對於2018/01/26會勘時新北簡報者所勾勒出的路網,我更有信心,很期待三貂嶺舊隧道改為自行車道後會帶來的改變。


  • 2020 體育署騎亮台灣手冊

後來陸續得知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已開工,也就是新北市政府有一個「串聯本市瑞芳、雙溪區舊有三貂嶺至牡丹鐵路隧道規劃自行車道設置計畫之自行車道建置工程」的工程已經在進行了。

工程期間,我們也因五堵舊隧道開放通行,且新北又沿基隆河岸陸續興建自行車道來串連,因此多次逆騎、順騎基隆河。每次路過三貂嶺隧道,也會留意它的工程進度,期盼能早日通行。

在這期間接到一家行銷公司聯繫,說她們接獲體育署的專案,負責以獲得前瞻計畫補助的自行車道為範疇,進行票選最讚亮點自行車路線活動 (註4),並要製作一本「亮點自行車運動遊憩手冊」 (註5),希望我可以協助撰寫手冊內的路線推薦。

經過討論,我負責寫北部幾個前瞻計畫補助的自行車道,其中就有三貂嶺自行車道 (也就後來的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記得當時因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工程還在進行,前往查訪時隧道內外還非常凌亂,不過由於新北市政府已經多次發布新聞,也有釋出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示意圖 (註6),再加上多次和Toby騎訪這帶,這時已經對整個路網非常熟悉,因此手冊撰寫並不難,惟有照片部分僅能以局部畫面來代表。

施工中的三貂嶺舊隧道_2020/7/12攝於隧道牡丹端


註4:體育署騎亮台灣網頁 https://topcycling.uni-net.com.tw/

註5:亮點自行車運動遊憩手冊 (PDF)  https://topcycling.uni-net.com.tw/download/manual.pdf

註6:2019/8/6 市政新聞,塵封35年舊三貂嶺鐵路隧道闢自行車道青春山海線風華再現
https://www.ntpc.gov.tw/ch/home.jsp?id=e8ca970cde5c00e1&dataserno=5dc7d08704ecbd6dbac8e2a30e0ce598

市政新聞中之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示意圖1



市政新聞中之三貂嶺自行車道完工示意圖2


  • 2022/07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勘查

有了以上的過程,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不敢說有多了解,因為工程的施工過程並不清楚,我只是接觸得早,更多的進度也都是透過新聞報導來得知。但因為據說它工程艱鉅,因此完工開放時程一直延後,甚至體育署原本有訂好的體驗活動也因取消。幾次路過看到工程單位開始沿著河岸打樁,然後看到開始鋪上鋼筋。

由於在體育署擔任多次自行車道會勘的經驗,除非有特別狀況,否則工程專家基於安全及騎行舒適性考量 (當然還有經費不浪費),都會建議提案單位對於車道的路面以柏油為主 (有部分特殊路段會鋪水泥),因此以為既然鋪上鋼筋了,後面跟著應該就會鋪上水泥或其他合適之鋪面。加上曾經看過新聞中的隧道完工意象圖 (請參考前一段註6的兩張照片),因此認為這隧道與舊草嶺隧道或五堵舊隧道應該類似,尤其攸關單車使用者安全及舒適性的路面材質。


但沒想到接近完工時,我看新北市政府釋出真正的路面樣貌大吃一驚,心想:

「天啊!自行車道怎麼會用鋼筋路面?這樣車友騎在上面會出事啊!」

這時趕緊調出之前路過時所拍的照片放大看,並比對官方釋出的摺頁檔案,看到鋼筋間隙達2.4cm,心中涼了一大截。因為這會讓有些採用細胎的公路車車輪陷進去 (註7),且若有上卡,車友萬一需要下車走路時,車鞋的扣片不小心也會卡到縫隙。

 註7:

公路車常見外胎寬度:23mm/25mm/28mm/32mm
https://www.liv-cycling.com/tw/campaigns/article/24333



然後官方又釋出試營運初期,規定隧道內得用走的,單車只能用牽的 (請參考以下新聞)。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2-07-01/778649

而Youbike也為了已經讓人傻眼的鋼筋路面設計,又一個讓人傻眼的量身訂做,竟然為此將腳架底板加大,且規劃專區讓腳架底板加大限制在這個專區內使用,失去Youbike公共單車可以流通的本質,已經不知道要如何形容其中的荒謬了。

在它即將試營運前夕的2022/7/17,應台灣樂活自行車協會、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邀請,會同新北市政府人員前往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體檢。我除了勘查後將看法提供給兩個單位轉給新北市政府,也發表於FB,提醒要前往的車友注意 (註8);另因為交通部的黃金山海線路線也會經過三貂嶺隧道,因此也在參加2022/07/21交通部兩鐵踩線時,由交通部次長主持的座談中提出來提醒有關單位。

接著在2022/07/27,台灣樂活自行車協會、台大先進公共運輸研究中心再度找我拜會新北工務局,並由我進行簡報並提出建議,當時的簡報檔是整理發在FB向車友分享的勘查紀錄 (請參考註7),然後再加以口頭說明,我當時提出的建議有二:

  1. 工程面:路面及設施改善,讓自行車及遊客(尤其是弱勢族群)可安全通行為基本目標。
  2. 管理面:正式營運時不能違背自行車道行的基本需求,不應採預約制,可參考公路管制做法,以分時分向或總量管制來降低人流、車流過多之壓力。

但一切似乎都沒有用,除了少部分工程上明顯瑕疵後來有改善外,接著而來的試營運規則對於車友影響最大的預約制,以及中午休息長達兩個小時的規定並沒有鬆動,甚至還變本加厲的將原本的將「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改名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讓我深深覺得市府一意孤行,已經違背它對市民所做的承諾了。

上:更名前之DM,下:更名後之DM

摺頁DM下載網址:https://www.contcg.ntpc.gov.tw/upload/web/images/%E4%B8%89%E8%B2%82%E5%B6%BA%E5%9C%B0%E5%9C%96(1).pdf


註8:FB發表連結,內有詳細勘查紀錄及說明:

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posts/pfbid026ac1a2e5vb7am9yngqi5P83GZFNFAHnmM8JJhxM2Zk7PotqUYThJMNAdEAEgvyrDl

 


  • 2023 那就由大眾來評價了

雖然心中很不以為然,但隧道剛開通人潮必定多,且我認為這條自行車道在設計之初已經註定它的命運,因此決定再過個幾個月等熱潮過後再說。不過後來有件事促使我開始積極起來,那就是著名的「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的Tony大拍了一支介紹三貂嶺隧道的影片,他的影片標題為:

『舊三貂嶺隧道初體驗,轉個念頭,「不及格」就變「100分」了』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2ixfYFNkr0




這個影片讓我發現隨著「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改名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除了市府有意的淡化這是自行車道工程的色彩外,又利用管理規則讓真的想騎車過去的車友放棄前往,使得前往步行的民眾比例大幅增加,已經出現將這個自行車道改名為步道的聲音。

因為Tony大在影片這麼說:

「因為本身的設計就不太適合騎自行車.....」

因此除了他在影片中建議新北市政府應禁止自行車進入並改為僅供徒步的隧道,影片留言中也有相當多網友支持這個提議,讓我覺得該動起來了。

平心而論,Tony並沒有說錯,因為不知是設計者刻意還是忽略,這自行車道有潛在的危險,但若騎車的朋友因故對行人造成傷害,或因此無法提高人流,並不能歸咎於單車客;因為除了設計因素,市府從一開始大肆宣傳三貂嶺隧道要改建為自行車道,隨後又將自行車道由「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改名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包含網站、新聞鋪天蓋地讓不同時期的關注者在認知上已經出現落差。

這樣的認知落差,對於要以徒步進入的遊客很容易失去戒心,在漆黑的隧道中以為走在步道,不像在一般可供行人走的自行車道會靠邊走,當遊客的認知是步道,在黑暗中突然走到另一側時,黑暗中路過的騎車者就很容易反應不過來而撞及。

雖然網站中有提醒行人要穿反光衣物,也有準備給民眾借用,但因為以自行車道的設置工程而言,這已經是不當設計;騎行與徒步者因行為模式不同,出現衝突的狀況無法避免,網站上的提醒只是想出事時免責罷了。

前面提到Tony大的影片讓我開始積極起來,但這次我不再走與官方溝通的途徑,決定要以影片紀錄方式來訴諸各種不同的使用者,大家一起來公開檢驗。

進行的方式就是以三種不同方式前往三貂嶺自行車道,得到不同的體驗後剪輯為影片來分享:

  1. 搭火車來到瑞芳,以騎youbike方式前往。
  2. 以徒步健走的方式,由牡丹經三貂嶺隧道至猴硐。
  3. 由台北直接騎往瑞芳,並由三貂嶺騎到三貂角。

有了影片後再佐以圖文紀錄,也就是這篇以我所知的來龍去脈向大家說明。因此若您對這三種不同方式前往體驗三貂嶺自行車道過程有興趣,請花些時間觀賞此影片外,也建議觀看影片留言 (包含Tony大的那支)。

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hVB5zgzCw



最後,我們認為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最後一定會變成步道。

理由如下:

因為不看生態、景觀這些軟議題,光看路面材質、路寬、光線設計等有關通行的基礎設施,就知道並非以自行車需求來設計,這也是經常騎車的你我很清楚之處。

在這樣設計下,單車客與步行者同步開放進入必定有衝突(這裡說的單車客是指類似像我們這種經常以單車為休閒旅行載具的人,並非一般使用者),這些衝突是因不同目的產生的行為所造成,因為前者是來「賞景」,這隧道是「景觀」,景觀得慢慢欣賞;而後者是把隧道做為可供通往它處的「通道」,通道的重點在於可節省我們的時間與體力。

而這兩個不同目的產生的行為,我覺得最大差異是『使用慣性』與『速差』,而這兩者正是在這窄又暗的隧道內造成危險的關鍵。

因此,這時官方的管理不能像以正常的自行車道來看待,而且台灣單車發展多年,大家對「自行車道」已經有既定印象,不是你說它是自行車道,大家就會自動的改變原本的認知來適應它,你也不可能也沒能力去重新定義「自行車道」,這時若沒有強力干涉,日後糾紛會不斷,甚至發生國賠。

所以為了排除不同目的之使用者產生的行為在隧道內造成衝突,才會出現一些看起來很不合理的規則(例如得事先預約、中午不開放等等);其實換種角度看,這也是在排除管理者的責任,而不完全是在保護使用者,若你把現況交給我來處理,其實也只能以這方向去盡量避免衝突並自我保護。

那為何我們認為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最後一定會變成步道?

因為有了這些規則,以「通行」的主而非「參訪景點」的單車愛好者,在路線規劃上必定得避開這段,以免不確定性高,因這些不確定性會影響行程至少幾個鐘頭,這時大家會寧願去爬坡、寧願去與大車共道,也沒必要去冒這個風險(而且不小心還會被當奧客)。

當這些規則讓以「通行」的主而非「參訪景點」的單車愛好者利用率低,剩下就是把這裡當成「景點」的使用者,這時不管是徒步還是騎youbike,因為前往與離開都可以利用鐵路或自行開車,時間不確定性低,隧道內又不會有速度較快的單車客,衝突性低,造訪後評價自然會高(參考我們第二段影片)。

所以,我們認為這條以自行車道為名的隧道,其實甚麼名稱根本不重要,名稱改變只是過場,只要假以時日,終究必定成會為步道,因為它的走向從設計之初就已決定,我們只是紀錄這樣的改變會花多少時間,影片是,這篇文也是。

最後要提醒大家,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今年 3/28 起調整為平日入場無需預約且中午不另休息,完整規定請參見官網:

https://www.sdltbikepath.com.tw/tw/apply/index.aspx

這個改變是寫這文章前幾天才開始,因此剛剛文章中提到的「時間不確定性低」的因子已經有所不同,至於會有甚麼影響及改變得再觀察一些時日才能下定論,但未來若有其他的改變,我們無法像官方可以隨時做「滾動式調整」,我們得利用假日花時間滾到現場仔細觀察後才敢回來寫文,因此無法即時做分享還請見諒。

因此若有再去拜訪這隧道,會先在FB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再請移駕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


再次感謝您花時間賞文,有任何問題請不吝指教!

 

  • 後記




看到工程單位獲得大獎,但得獎的名稱與寫的內容與自行車道沒有半毛關係,我猜評審搞不好不知道這些經費要建的是自行車道,得獎雖值得肯定,但現在是民主社會,我認為能獲得使用者的支持更重要,如同當初五堵舊隧道的通行,讓我一直都記得當時新北政府簡報者自信與熱情的表情。

賞文的您或許會說,許多來走三貂嶺隧道的人反應都很棒不是嗎?

這明明是大多數人都很肯定的工程也才能得獎,你們為何不能像Tony所說的,換個想法就好了?

我覺得如果一個以設置自行車道為目的之工程,可以這樣設計為鋼筋路面、窄小的路寬、昏暗的燈光、幾無防護的側縫隙,別說相較於步道使用者屬於少數的自行車道使用者,連輪椅族、佇杖的老人肢體障礙的人士都不宜了,那這樣的說法不就是一種多數暴力?

尤其是對於相較步道使用者屬於少數的自行車道使用者而言。

因為以現在隧道內實際情況來看,由當初工務局影片看到上面拿著登山杖在鋼筋路面上行走的畫面,以及在新聞中出現的完工示意圖,都是很低級的誤導,考驗我對政府的信賴。

https://www.facebook.com/twinklecity/videos/2197113720596637 (拿著登山杖在鋼筋路面上行走的畫面解析度太差就不截圖了,請自行前往觀看)

所以希望這篇整理能讓您了解,惟有讓更多人喜歡騎車才有機會改變,同樣的情況不要再發生。我知道很多人是因為認同《台灣.用騎的最美》而觀賞我們的作品,因此,除了記錄台灣騎車的美好外,無論如何也應該將三貂嶺隧道所知的轉變過程紀錄並分享。

-----------------------

update 1:

2023/05/01(一) 0:00起 新北市youbike「猴雙公共自行車專區」取消專區,因此不會收取跨區調度費。

update 2:

2023/8/29 起恢復平日假日都需預約,不開放現場候補。

-----------------------

衍伸閱讀

以下為個人發表在FB與三貂嶺隧道相關貼文,將比較重要的放上來,讓有興趣更深入並了解車友之反應:


2022/7/3

真的不想繼續扯這個話題,但沒想到 #細節內真的藏了魔鬼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5678692748807524&set=a.102769689733219


2023/5/12

三貂嶺隧道內的蝙蝠到底是被誰趕跑的?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631261496883973&set=a.102769689733219


2023/5/22

再來說一個三貂嶺隧道一直都存在但很少人注意,卻是我非常在意的小問題(文長)。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666783296665126&set=a.102769689733219


2023/6/5

我們的2023世界自行車日:參加活動、找出使用EMU900單車架訣竅、了解三貂嶺隧道假日進入規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_-MnpwJcK4


2023/6/11

「假設2023/6/18~20連續三天,每天各有一位車友要順時針環島,分別是6/18的Peter、6/19的Rayn以及6/20的Lucy,他 (她) 們都打算由台北騎經瑞芳往宜蘭,依照腳程,都大約於中午12點可以抵達三貂嶺隧道口。」

Q:

「請問這三位車友在沒有預約下,都可順利通過隧道經雙溪往宜蘭嗎?有甚麼要注意的嗎?」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736372193039569&set=a.102769689733219


2023/6/26

環島規劃建議避開三貂嶺隧道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789907737686014&set=a.102769689733219


2023/6/29

瑞芳與雙溪因為三貂嶺阻隔,以單車往來兩地,算起來有四條路徑可以選擇 (金字碑是古道階梯,除非願意扛車爬),您想選哪一條?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800031876673600&set=a.102769689733219









1 意見及回應:

匿名 提到...

Eddie大哥,謝謝你代表單車族的發聲。我們期待三貂嶺有適合的自行車道!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

年度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