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5日

「這路線電輔車可以騎嗎?」

 「你們路線都很棒,不過都要爬坡,所以我可能得買電輔車才能跟著你們去騎。」

有次跟朋友聊到台灣多山,有許多很棒的單車路線,他聽了之後很想試試,因此有上面這這樣的說法。我為了怕他搞錯方向,花了一些時間解釋電輔車雖能解決體力不足的問題,但控制及騎行經驗仍要按步就班來養成,才能順利平安的騎遊台灣(這邊指的是山區)。

其實電輔車興起後已經在社群互動中遇到不少朋友有這樣的想法,也常會提問,例如約騎時會有車友問:

「這路線電輔車可以騎嗎?」

我都總得先了解對方是否有騎行山路的經驗才能進一步的討論。

最近有個周六去騎陽金2P(風櫃嘴+小油坑),在風櫃嘴過了一個髮夾彎,爬坡中有兩台單車迎面滑下來,都有點速度。這兩台一男一女,男生是公路車、女生騎電輔車,女生看起來比較沒有經驗,因為把手握得很緊並騎得較靠中線,男生則應該是是她先生(都有一定年紀了),就跟在後面。

這時剛好有輛汽車由我們後方過彎,正好迎向他們,騎靠中線女生很生硬的往路邊靠,然後大喊了一聲說:

「哎呀,好可怕,嚇死我了!」

這一幕我和Toby看在眼裡也都捏把冷汗,因為風櫃嘴這邊有經有不少次單車客與汽車發生碰撞事件,媒體也曾報導過。不過,我們一致認為,這次被嚇死的應該是汽車上的駕駛。

由於對於一幕非常有感受,因此把騎山路時上下坡技巧與體力之間的關係,以及新手與經常上山騎車車友的差別以簡圖做個整理,未來遇到相同問題時可以隨時拿來運用及討論。

相信大家也應該有遇到類似問題,因此也在此分享。


參考圖一上,我們可以看出騎車是體力與經驗技巧兼具的運動。

上坡時固然是體力上展現為主,但下坡時身體的協調、單車的控制以及經驗是關鍵,而這三樣在以往純人力時代都要日積月累的練習才能具備。因為通常新手入門大多由平路開始再來才是爬山,體力與技巧經驗累積同步成長,體力提升後山爬得上去了,身體協調能力也提升,這時在下坡時累積出更多的控制經驗,一段時日後就可以四處挑戰或旅行。

但若新手一上手就騎電輔車(參考圖一下),雖然體力不足部分由電力取代(依照輸出功率決定),上坡時差異不大,也因此風櫃嘴上得去;但下坡時缺少控制協調及經驗的人,就非常容易進入高度風險狀態。

關鍵在於以往純人力時代,新手沒經過練習,一般無法馬上騎上山;但有了電輔車,只要段數往強力輸出側調整,腿力再差再高的山也上得去,上了山,自然得面對連比較仔細的老手都會戒慎恐懼的下坡了。

在經驗、協調控制能力不足下開始下滑,速度未合理控制、重心轉移不當,風險自然大增。


圖二是較理想的情況,也就是電輔車若由具備相當的控制協調及經驗者來使用(例如較年長且有資歷的單車愛好者),上坡體力不足部分由電力來協助,但因為有充分駕馭經驗,仍可以全程享受騎乘樂趣。

由這兩個圖也可以看出,若新手以電輔車為入門車,累積一段時間後雖然車輛控制上的協調技巧與經驗會增長,但體力因被電輔取代無法同步增長。所以若真的有騎出興趣,轉換為純人力的公路車(或登山車等)時,會發現山依舊爬不上去,那等於要從頭訓練起才能騎得好了。

因此對於有心享受騎乘樂趣的人而言(不是只想玩玩的),這樣的投入時間成本反而更高。所以結論很簡單,那就是電輔車非萬能,要上山還是一步步來。


「那要如何跟想入手電輔車的朋友溝通?」



還是以一張簡圖來看,我觀察台灣單車應用可大分為三類,各自有不同核心需求:

一、交通運輸 這是以移動為核心,講求效率、成本等訴求,最常見的就是通勤、家用單車。

二、休閒旅行 知性為核心,以釋壓、知識、社群為訴求,我跟Toby最常騎的型態大概就是這類型。

三、運動競技 這類以滿足人類挑戰的天性為核心,講究競爭、訓練等訴求,公路車等可以說是代表。

以往看到各家單車品牌大多依此三類應用推出產品對應消費者核心需求,各自擁有追隨者。




當以往熟悉的單車裝上輔助動力後,主要的關鍵差異是提升了各應用領域的效率,但因為是全新思維,與全動力的電動自行車和純人力的各型單車相較,電輔車能帶來的改變各應用的消費者有些還在摸索,就如同前面提到朋友想買台電輔車跟著我們去騎車一樣,對於電輔車的認知不清楚,更應該說是對於單車應用在不同領域的核心訴求不清楚或混淆才會如此。

他的認知可能偏重於交通移動上的訴求,而我們想的是挑戰與知性上所需的經驗與技巧。



所以依照單車各類型應用的不同,我與想入手電輔車的朋友是以這樣的溝通架構來進行(參考上圖):

偏向知性、挑戰的電輔產品(B區),例如公路電輔車、登山電輔車、旅行電輔車等,與朋友溝通時,會強調電輔車可提升效率,但對原本的核心需求不改變,甚至樂趣加倍。但盡量避免在這兩個領域談輕鬆、省力,因為這兩個訴求與此兩大應用的核心需求相牴觸,談輕鬆、省力除了前面提到的危險之外,即便車買了,也不見得真的能享受到騎車的樂趣。

而偏向提供移動需求的電助產品(A區),例如電動輔助公共單車、親子車、淑女車、通勤車等,與朋友溝通時,會強調電輔車可輕鬆移動,讓生活樂趣加倍。

如此在一個全新的領域,朋友尚未理解它帶來的改變前,對各領域以E為中心,對不同核心需求提出說明,希望可以滿足朋友內心的渴望,至少也算是盡到專業人員對這領域應有的責任了。



0 意見及回應: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

年度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