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4日

淺探新店溪、南勢溪輕便鐵道軌跡-淡水河主題騎遊系列二



現今已正名為德拉楠的烏來福山部落,是台北車友經常造訪的路線,因此我們也不例外地經常來造訪。不過早年剛開始騎車時熱衷於登山車越嶺,進到烏來在老街那邊就大多轉往桶後林道以及桶後越嶺古道,福山這邊反而比較少進來。

由於往桶後這邊有林務局大量的植林,也有不少伐木時代留下的遺跡,也有西坑林道、內洞林道,更不用說往瀑布的觀光台車道以前也是作為伐木使用,因此對於林業在烏來的過往還是有些基本的認知。

後來桶後越嶺古道在蘇迪勒颱風侵台時嚴重坍損,原本的登山車換上巧克力胎的機會變得非常的少,所以有到烏來就大多騎往福山。且因為曾經歷了2013年起的全台部落騎訪,對於原住民族有較多的認識,因此我們對屬於泰雅族的福山部落多了一份親切感,騎到福山常與當地的原住民聊天。

有次在部落裡一家雜貨店買飲料喝,和雜貨店的原住民媽媽聊起部落以前的生活,談到烏來台車道以及她家旁邊的巴福越嶺古道時,她說:

「以前山上砍下來的木材要用台車送出去,我家前面以前就是台車道。」

她這句話讓我頓時理解從烏來到福山的北107道路,為何不像一般產業道路有常見的髮夾彎及陡上陡下的坡?而是一路上都是緩升緩降,也因為坡度緩風景又好車也少,因此是北部車友眼中好騎的路線(尤其是公路車)。

另外,也聯想到2018年進行探查坪林自行車路線案時,曾注意到石碇原本有條輕便鐵可將煤礦運到景美,後來又在網路上不經意的看到一則資訊提到「信賢吊橋旁山壁上有個台車隧道」,這個資訊引起我極大的好奇,因為我們由中和騎往福山通常不是走新烏公路,而是走新店溪左岸的廣興一帶,而這條路線上有個「小坑台車隧道」現今仍可供汽車通行,但由名稱就可以知道以前是台車在走的。

所以整個串聯起來看,小坑隧道、烏來台車、信賢吊橋旁山壁上的隧道道及福山雜貨店媽媽說的台車道,它們相互之間有甚麼樣的關係?是獨立的台車道?還是甚至是連接起來的?

透過這些心中滋生的好奇,逐漸理出一條可以藉由探新店溪、南勢溪輕便鐵道軌跡的單車深度遊路線。經過一番搜尋、閱讀及探查,決定將路線起點設定在捷運碧潭站附近。

為什麼要設在這裡?

因為這裡曾經是鐵路新店線的終點,而台灣早年開通的鐵路,因為具有重要的運輸功能,因此如今大多仍在運行著,以新店線為例,雖然現今不是運行火車,但已經蛻變為捷運線;而一樣是早年開闢的台車道,原有的任務已被取代,如今大多都變為道路,就如同可以前往福山的北107一樣。

但台車道經過的聚落歷經時光如今依舊,因此這些曾經的台車道可以讓我們騎著單車去找故事。

那這條路線要找哪些故事?

經過搜尋整理及實際探查,我們覺得有三條故事線最適合騎著單車來探索:

一、新店溪水力發電歷史

二、原住民領域的退卻

三、輕便鐵道軌跡及蛻變

會覺得這三條故事線最具代表性,是因為跟近代新店溪上游開發息息相關,但由於背景有些複雜,因此容我做點時序上的說明(不過得先聲明,以下資訊並非完整,且是極度簡化過的圖片,因此若有謬誤或不足處還請見諒或指正):


 新店溪現在化的開發,也是原住民領域的大退卻,可以由日治時期日本資本家土倉龍次郎計畫在新店溪上游南、北勢溪匯流的雙溪口建龜山水力發電所開始(1905年開始送電)。

由於當時這時這裡尚是原住民生活領域,且也沒有道路,發電廠的設備是利用船運溯溪運來的,因此這時新店溪上游的交通以河運為主。

 


由於龜山水力發電所的成功,總督府於1907年接著計畫興建第二座水力發電廠-小粗坑發電所(1909年開始送電),因為需要運送物資,因此由新店開始鋪設輕便鐵道至發電所場址,所以這段輕便鐵道(1)可以說主要是為了發電而興建。

而在這同時,龜山水力發電所所發的電除了供應山下的需要,也支援總督府為了向山地擴張獲取資源而設置的隘勇線上防止原住民侵擾的電網,因此原住民生活領域開始起了極大的變化,例如因兩個發電所開始運作,日人、漢人生活領域已經進到龜山、屈尺一帶了。

 


隨著開發的腳步,龜山與廣興之間也鋪設了輕便鐵道(2),方便運送木材、樟腦由廣興以船運或放流至下游;而原住民生活也因國家力量控制,以及日本資本家(三井合名會社)大肆開發而被強制遷居,皆已大多離開原本居地或被集中管理統治。

 


由於殖民政府已經控制全台,因此有更全面的開發,資本的力量續往烏來更深的山區前進,除了圖片上輕便鐵道(3)已經拉到信賢外,往桶後溪的孝義一帶亦有鋪設。

 


接著發跡於汐止的台人周再思於磺窟開採煤礦,也開始鋪設輕便鐵道(4)將煤炭經小粗坑運往新店後再由新店線鐵路運出。

 


到了日治中後期,輕便鐵道(5)才由信賢延伸至福山(也就是福山雜貨店原住民媽媽她家前面的台車道)。這些輕便鐵道一直使用到戰後,因林木停止開採才陸續拆除,其中烏來有一小段轉型為觀光使用,就是現今大家所熟知的烏來觀光台車道。

另外烏來觀光大橋到紅河谷的一段輕便鐵道路基後改為加九寮步道,不過加九寮步道後來也因蘇迪勒颱風造成損毀。

 


藉由以上簡易圖片了解輕便鐵道大致歷史後,我們這時可以開始由新店捷運站出發,藉由實走一次這次所規劃的單車路線外(如圖片上的黃色線段),也可以分享我們的所見所聞及推薦的景點,以下就是這些景點的說明:




瑠公圳取水口

瑠公圳引水原址位於捷運站後方高速公路陸橋下,為清朝乾隆年間由墾戶郭錫瑠所規劃創建,一開始是在新店溪上游的青潭溪口開始開鑿,由於這裡當時靠近原住民活動領域,因此有施工時常受到攻擊的記載,一直無法完成,後由他人接手續建才完成。

有興趣詳細了解瑠公圳水利系統的車友可以透過網路搜尋找到更多資料,這邊就不多做敘述,而我們若有約車友騎這路線,其實都是以這裏作為出發點,這有幾個理由如下:

一、就在新店捷運站後方河濱自行車道旁,旁邊也有洗手間,很好找也很方便。

二、水圳系統完成是台北開發的關鍵,以這裏為出發點有往上探索的意義,且引水原址旁邊有個瑠公史蹟碑,可以讓有興趣的車友了解瑠公圳開闢歷史,。

三、施工時常受到原住民攻擊的記載代表當時往上游走就是原住民勢力範圍,由這裡出發更能理解原漢分界是如何推移。



新店基督長老教會

之前因為多次騎訪坪林,對北台灣茶產業產生好奇,閱讀相關資料後,得知英國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於1860年代引進福建安溪的烏龍茶在台種植,後被譽為「台灣烏龍茶之父」,因為他的引進讓北台灣茶產業的興起。

有了這個起頭,陸續騎訪早年北台灣茶、煤、金礦業相關景點,也注意到來自加拿大的馬偕博士在北台灣廣設教會傳教。馬偕在1874年7月26日設立新店禮拜堂,清法戰爭期間禮拜堂曾被搗毀,後來由賠償款重建,現在這個教堂已經是第五代。

由於馬偕活動範圍及時間恰在台灣清末、日治初期,因此特地拜讀「馬偕日記」藉由他的旅行紀錄感受當時的時空。結果在日記中看到1872年3月馬偕初抵淡水,他就住在John Dodd提供的住處(John Dodd在淡水設有洋行),而且後來還成為好友,看到這裡令我眼睛一亮,因為沒想到在腦海中原本的兩條平行線原來是有交會。

而且由馬偕日記記載可知,他曾進入屈尺探訪當地原住民,也由這樣記載可以知道新店溪更上游以前皆是原住民生活領域,與前面瑠公圳開鑿交互印證先民在此的生活樣貌,對於往上探索時理解新店溪沿岸變化與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而由於之前幾年走的軸線與原住民相關,因此也買了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博士註譯的「台灣踏查日記」拜讀,想起日治時期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1897年5月23日為了要探查屈尺、烏來一帶的原住民時(伊能嘉矩那次探查還差點在信賢被砍頭),就住在由馬偕所設立的新店教會,而按時間算他住的已經是第三代的禮拜堂。

所以出於好奇也是路順,我們也特地繞來如今已是第五代的新店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拍張照,回頭也找到這篇教會的演進紀錄,把我所不知道時空背景填補起來:

【新店基督長老教會聖殿的演進】

http://www.stpc.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11:history-9&catid=31&Itemid=121





小粗坑發電所

小粗坑發電所1907年起建、1909年竣工,現今名為「桂山發電廠粗坑分廠」,是一座無人電廠,由桂山發電廠遙控運轉,是台灣還在運轉中最古老的水力電廠。電廠外觀為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建築上方還留有當時台灣總督府的「台」字LOGO,非常具有歷史價值。

前面瑠公圳取用新店溪溪水往大台北灌溉開發,重心在中、下游地區;新店教會是看見外國傳教士、學者與新店、烏來的關係,而小粗坑發電所及更上游的龜山發電所,則是代表了新店溪流域上游的發電史,也可以說是日本殖民政府進入新店溪流域的開端,是新店、烏來原住民顛沛流離的開始。

因為電廠旁邊有個建於1827年的永興宮,以年代來看,對照瑠公圳於1739年開始開鑿,以及馬偕日記上的記載,可以大約得知,平地人進入這裡甚早,但翻過去山另一頭的屈尺,也就是小粗坑發電所的引水壩一帶,在尚未興建電廠前應該就是原住民勢力範圍。



屈尺古道

雖然屈尺古道並非單車可以走,且也不是輕便鐵道經過的路徑,但這是早年由新店進入屈尺的途徑,途中會翻越一座山頭才能進入屈尺,或許也就是有這個山頭屏障,平地勢力才會一直到龜山發電所(1905)、小粗坑發電(1909)所興建時才真正進入;且若是騎單車往烏來,古道旁的新烏公路進入第一個爬坡段,所以我覺得很具代表性。

另外,這個早年稱為「嶺頭」的山頭另一個名稱是「伸丈坂」,它命名典故有幾種,我最喜歡的是由日治時期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所命名的說法,據說他要到屈尺視察,由小粗坑上爬一大段長坡抵達坡頂「嶺頭」時在此停留時,看到大家在此伸展,認為這裡應該要叫做「伸丈」坂,因為「伸」與「屈」、「丈」與「尺」可以互為對仗(坂就是山坡)。

我猜後藤新平上來嶺頭應該是挑夫用轎子抬他上來,不是自己用走的,所以才有這樣的閒情想出這樣的命名,儘管在做伸展的是這些辛苦的挑夫,但他能用「伸丈坂」三個字把這裡的地形如此生動描述,也不得不令人敬佩了。




周再思事務所、直潭壩(周再思吊橋)

我們回到小粗坑發電所,繼續順著曾經的台車道往上走,在經過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故居後不久,來到直潭壩。

直潭壩右岸上方有個紅色小屋稱為周再思事務所,是汐止礦業名人周再思在新店磺窟採礦,煤炭由台車推過橫跨新店溪的周再思吊橋前往新店轉運出去時,作為查核由山上運下來的物資的場所(除了煤炭還有茶葉、木材等)。

可以由現今吊橋的位置即是直潭壩,而左岸不遠處,騎車會經過的小坑隧道即是當時台車道所使用的隧道。

下圖左側照片來源:

新店磺窟渡口之等待渡船的女子及遠方周再思吊橋

游寶彩/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66496&IndexCode=Culture_Object

至於台車如何在「周再思吊橋」上運作,可以參考這影片的10:19處(此影片推測為1936年拍攝):https://youtu.be/VJ_GpRSHg4k?t=619


 


小坑台車隧道

這隧道位於新店溪左岸的小坑一、二路之間,廣興附近,可以說是新店到烏來台車道歷史見證之一,而且現今仍被使用(改為汽車道)。




 

濛濛湖(谷)、廣興

新店溪於廣興一帶為一個大彎,這帶以前稱為濛濛谷,除了輕便鐵道有經過(左岸),直潭壩完工之後被改稱為濛濛湖,具有非常漂亮的山水景象,原本輕便鐵道路基有部分變成道路,是台北車友往烏來除了新烏公路外,也會利用的路徑。



屈尺壩 

位於新店溪屈尺上游,即是由此引水經屈尺藉水位落差送至小粗坑發電廠發電。



雙溪口 

顧名思義,雙溪口就是兩溪的匯流口,「雙溪口」、「雙溪」這類地名台灣很多,而這裡指的是新店溪上游北勢溪、南勢溪的匯流口(參考照片)。

我們循著輕便鐵道軌跡來到龜山,匯流口左岸即是「龜山發電所」遺址,1943年龜山發電所撤廢停止運轉後,由「新龜山發電所」(今桂山發電廠桂山機組)取代。

這邊比較特別的是,雖然北勢溪上游即是翡翠水庫(也請參考照片),但平時北勢溪流入新店溪的溪水其實大多是靠近烏來的桂山壩引南勢溪溪水至桂山發電廠發電後的尾水。也就因為這個緣故,由照片上可以看出南勢溪這邊水量極少,因為水都改經發電由北勢溪這邊進入新店溪了。



龜山發電所遺址

啟用於1905年的龜山發電所遺址,這個電廠可以說是台灣邁入現代化電力世界的開端,因為當初的電力供應台北三市街(台北城、大稻埕、艋舺)點燈,讓台北成為台灣第一個有電燈的城市。

當然,如本篇一開始說的,龜山水力發電所除了供應山下需要電力,也支援總督府為了向山地擴張獲取資源而設置的隘勇線上防止原住民侵擾的電網,原住民生活領域開始產生極大的變化。

龜山發電所舊廠房於2012年已經坍塌,目前在現場留下的即是坍塌後的磚牆結構: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570972



車仔寮 

這也是輕便鐵道留下的相關歷史痕跡,以下是摘錄新店區公所網站的文字供參考:

在三井合名會社進入烏來開發山區林木時,利用臺車(輕便車)將木材集中在龜山的山腳下,大量的勞動人口來到龜山做工伕,從事推駛臺車的工作。工人們將其所運搬的木材卸下,將臺車駛停在車場的休息站休息,故稱此地為「車仔寮」。另據烏來楊華康耆老補充,車仔寮非僅為休息站,實也為工人住宿之處,意即工寮。

https://www.xindian.ntpc.gov.tw/home.jsp?id=69aaea7a71818a80&dataserno=ebda1ba48739f2ac0b78b57e8b2cc3fc&mclassno=4cc0926d557f6cea445f095d1f12c5de



龜山茶工場舊址(文山茶場) 

日本殖民政府勢力藉由隘勇線推進新店龜山、烏來,由日本財閥三井合名會社進行採樟腦伐木、植木等事業,曾在龜山興建龜山茶工場,戰後由台灣農林接手(名文山茶場),位置就在龜山國小旁的台灣銀行北區倉庫所在之處。

照片是由新烏公路旁山坡上的菜園一角往上走,可以看到的「文山茶場」遺留之水泥門柱。




龜山福德廟

位於童訓中心龜山營地旁(龜山的龜首)附近有個土地公廟,旁邊有個石碑寫著該廟建於1932年(昭和7年)。

這座小廟在網路上看到有個資訊吸引了我,就是石碑上捐獻者第一排寫著「第一發電所員金 五円」;「第一發電所」就是當初的龜山發電所。

而由石碑上主標題「文山郡新店庄龜山福德宮新築寄附者芳名」中的「文山郡新店庄龜山…」字樣,可以看出原本屈尺所在的龜山一帶原本是原住民的領域,經過三十年不到的經營(也可能更短的時間),這裡已經被劃為於平地行政區「文山郡新店庄」,也就是沒有所謂的原住民侵擾、出草的事件了。



忠治部落(桶壁部落)

進入烏來第一個泰雅部落,若以南島語系的角度看,台灣是南島語系最北端,後來在新店溪形成的阿美族溪口部落不算的話,忠治可以說是南島語系族群最北的聚落。



紅河谷台車橋敦 

這是在紅河谷加九寮步道旁的台車道橋墩遺跡,位於南勢溪(左岸)與加九寮溪的交會口。

要造訪這個橋墩可以由新烏公路的這裡下切(回程得原路折返):https://goo.gl/maps/PxrfoUG3BaKyvyni7




桂山壩

有碧綠河域的觀光大橋,是許多車友騎到烏來時的會合點,也是打卡合照地點。因為這裡除了水域動人,往上游走的老街、吊橋、南勢溪、桶後溪更能盡入眼簾。

而若稍微拉高往下游看(就是這照片的角度),會發現能形成這個動人水域,其實是因為不遠處有個桂山壩。 

桂山壩在此攔取南勢溪溪水,送至桂山發電廠發電後,尾水進入北勢溪與南勢溪匯流成為新店溪,再往下後不久被另一個直潭壩攔取,送至直潭淨水場處理,成為我們喝的自來水,也就說,南勢溪、桶後溪的溪水不僅提供於發電,也提供了我們觀光、飲用等多重功能。




烏來發電廠

這是位於烏來的烏來發電廠,騎車到烏來一定會看到,只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它的存在罷了。這個發電廠始建於日治時期,光復後才完成而啟用,現今仍在運作。

烏來發電廠發電的水源有兩處,一處來自桶後溪的阿玉壩,這個水壩若是有去騎桶後就會看得到;另一側則來自位於內洞森林遊樂區入口附近的羅好壩,取的水是來自南勢溪。

以下是一路騎上來後對於新店溪流域水力的運作再稍微做個整理複習:

阿玉壩攔桶後溪溪水、羅好壩攔南勢溪溪水,進到烏來發電廠經過發電後的尾水進入南勢溪,在離烏來鬧區不遠處的桂山壩攔截的水再度被引到位於龜山雙溪口附近的桂山發電廠發電,再度發電後的尾水加上由北勢溪翡翠水庫下來的水,則匯流成為新店溪。

而新店溪水在龜山的廣興橋下游處,有個屈尺壩再將溪水引至目前台灣最古老的水力發電廠小粗坑發電廠來發電(現稱桂山發電廠粗坑機組)。

對了,小補充一下,攔截北勢溪水的翡翠水庫也有一個水力發電廠-翡翠發電廠。

也就是說,這樣一路往上走,可以看到南、北勢溪及匯流後的新店溪流域共有四座水力發電廠,經常在為我們發電服務,而會有這樣的利用,是因為南、北勢溪流域四季雨量充沛。

若以單車人比較有感的角度看,騎車去吃的桂山冰棒,製冰用的電,其實就是用桶後溪+南勢溪的水來產生,難怪特別好吃。



桶後越嶺步道

桶後越嶺步道是沿著桶後越嶺步道是烏來山區三大古道之一(桶後、巴福、哈盆),是泰雅族打獵及遷移走出的路徑,之前因蘇迪勒颱風多處坍塌,現雖已經恢復通行,但許多路段得高繞,單車通行不易。

以前我們曾騎扛過多次(蘇迪勒颱風之前),有興趣的車友可以參考我最喜歡的這次逆騎遊記:

https://skoda-eddie.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html



烏來瀑布

大家最熟知也最知名的瀑布,騎到這裡可以稍微休息,等等我們繼續往山裡面走喔!









信賢吊橋旁的隧道(上方)

前面提到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引起我好奇的資訊「信賢吊橋旁山壁上有個台車隧道」, 隧道位置就在北107道路過了烏來瀑布往信賢方向3.5K指標旁的山壁上,站在吊橋往上即可看到。

目前隧道已經沒有路徑可以上去,因此我是以空拍機靠近隧道拍得較清楚的照片。

 


信賢部落

信賢部落是烏來往福山途中的一個泰雅族部落,是輕便鐵道比較早期的通車終點。

我們騎車為了讓同行車友不無聊,多少會聊一點部落的點滴,除了提到伊能嘉矩曾到信賢部落探險,也記得有次當經過信賢部落時,特地跟一位車友說:

「這裡是信賢,但已經正名為【哪哮部落(Rahaw)】了。」

當時心裡突然閃起一件長久以來的疑問,那就是往下距離不遠有個「五重溪瀑布」別名「蘭吼瀑布」,其中的「蘭吼」可能跟原住民語與有關。

恰好之前讀了一些新店溪沿線日治時期發電廠的資料,其中烏來水力發電廠水源有一部分是來是南勢溪更上游,位於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入口附近的「羅好水壩」,發現答案應該呼之欲出,因為「哪哮」以前又名「拉號」,音與「羅好」有類似,所以整個再整理一次後結論是:

「蘭吼瀑布」的「蘭吼」是「拉號」漢語發音,也就是說:

拉號=蘭吼=哪哮=羅好

經過這樣解釋,大家是否對信賢有些不同的理解?或許也能認同原住民朋友為何要將信賢正名為【哪哮部落(Rahaw)】了。



蘭吼瀑布 

蘭吼瀑布又名五重溪瀑布,是烏來往福山途中一個氣勢非凡的瀑布,尤其是下過大雨後的幾天,站在路旁就可以感受到水花衝擊岩石產生的負離子帶來的清爽。



北107南勢溪谷

過了信賢北107離南勢溪距離拉高,由上往下看整個溪谷有氣勢。

這段路的風格與北部橫貫公路很類似,不同的是距離台北近,騎幾個鐘頭就能到達,且因為福山之後就沒路,因此進來車輛少但風景好,因此非常適合騎單車。



下盆部落 

快要到福山之前有個很醒目的圖騰,這裡是下盆部落,下盆部落的居民原本居住在烏來福山與宜蘭福山植物園間的老哈盆部落,後來才遷居至此。



福山部落(德拉楠)

福山部落現已正名為德拉楠,是輕便鐵道終點,烏來區福山里幾個部落所組合而成,如前面的下盆部落,另有大羅蘭、李茂岸、卡拉模基等部落。照片拍攝位置在福山部落東側往哈盆越嶺古道途中,部落後方可見的最高山峰是北插天山,後面即是北橫的小烏來、義盛、羅浮一帶。

福山在清代就有聚落,一直到日治時期移居政策下,這裡聚集了更多原住民,為了讓原住民能自給自足,且改變原本燒墾農耕方式便於管理,授以水稻種植技術是當時統治者很重要的手段。

由這個角度看,看得出福山個河階地(騎上去過的車友都知道要爬個短陡坡),因此若要能滿足水稻用的灌溉水,會由台地旁的大羅蘭溪更上游處引流,因此當時有修建水圳來灌溉福山部落,現今的水圳仍在運作,因此除了一路而來的輕便鐵道軌跡外,水圳源頭也是我們會去造訪的秘境。




福山教會、天主堂

與台灣其他原鄉部落一樣,福山部落內有天主堂也有基督長老教會。

比較特別的是,福山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是電影「賽德克.巴萊」主演「莫那.魯道」的林慶台先生,如果您是粉絲,可以利用周日上午禮拜時間來這裡,就可以看到他在教堂內講道喔!



古圳步道 

愛騎單車的我對坡度很敏感,其實這很正常。

但也由於對坡度敏感,來到福山的古圳步道,順著等高線往上來到源頭,對於現場說明牌寫著引用自烏來鄉誌上記載「1959(民國48年)興建福山村馬岸水圳工程」,說明這個灌溉李茂岸聚落(就是福山國小一帶)農田的水圳是建於民國48年。

而網路上有另一個說法,認為水圳建於日治時期。

兩種說法我較認同後者,因為雖然鄉誌編撰有依據,但它的依據應該是以官方記載為主,所以民國48年水圳工程既然有寫那一定有這個工程,但不見得是新建,原本應該還是有舊水圳,只是日治時期水圳工程在民國時期的官方沒有記載,所以鄉誌編寫時沒有載入(因為沒有文字依據,編撰者不會任意添加)。

但就如前面所說,日治時期移居政策下,為了讓原住民能自給自足便於管理,授以水稻種植技術是當時統治者很重要的手段。

而福山日治時期就有偌大的田地,且是個河階地,由台地旁大羅蘭溪更上游處引流修建水圳是很合理的推論。雖然這樣解釋合理,只是以前一直沒看過有直接的記載。

直到後來翻到一個論文《日治時期烏來地區經濟社會的變遷,張宜珍》,P.51頁裡面提到:

「除此之外日方同時也著眼於水利灌溉系統,如大正十三、四年(1924-1925)花費4583日圓開鑿大羅蘭溪埤圳,引水870間供應李茂岸社六甲水田灌溉。」(一間為1.8公尺)

上述這段文字是引用《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吳萬煌譯》及《文山、海山郡彙編.文山郡館內要覽(上),陳存良譯》。

以870間換算,當時的大羅蘭溪埤圳約為1566公尺,與現有的水圳長度接近,然後福山的這個李茂岸部落所在的河階地不小,說當時有六甲水田也合理,因此資料有一定的可靠性。

之前在FB上也有討論過: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4420123877997757&set=a.102769689733219

其中有在「烏來的山與人」第46頁,看到福山的水田果然日治時期就已經很大一片也可以支撐這個推論:


所以做個簡單整理,大羅蘭溪溪水灌溉居住在此的泰雅原住民耕地,水圳不管是建於日治還是民國,它的確已經見證了這段百年的山林歷史,而我們走在這條水圳旁的古道上,也就等於走入時光機去回溯福山曾經的滄桑。





蝴蝶公園 

沿著古圳步道往上走,最終會來到水圳的引水口,也就位於大羅蘭溪畔的蝴蝶公園。

行文自此,本篇淺探新店溪、南勢溪輕便鐵道軌跡即將結束,不知您一路看文下來,看到大羅蘭溪這個溪的名稱,不知是否和我一樣有產生一個問題?

那就是前面在信賢部落時有提到「拉號=蘭吼=哪哮=羅好」,那大羅蘭溪的「大羅蘭」與福山部落正名之後的「德拉楠」之間是甚麼樣的關係?

歡迎您有機會也騎車單車來找答案喔!





路線地圖:


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11qRAbGcjnn9hnn8tRZa1Pocmft-cV2eQ&usp=sharing




影片分享:





參考書目:

一、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二、烏來區志/烏來區公所

三、軌跡之外-新烏線台車歷史遺構資源調查與研究/新北市文史學會

四、拓殖與推進~新烏地區台車歷史地景與產業經濟關係/街頭巷尾工作室


引用照片:

新店磺窟渡口之等待渡船的女子及遠方周再思吊橋
游寶彩/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66496&IndexCode=Culture_Object&fbclid=IwAR0x8n5qR4RIEaZz5yMZW3U9Yiepukz3kB-_weXZopLJ0kUeNxjmAGxe3D0


參考網誌:

一、尋訪台車道-台車文化原鄉/Taine Ko
https://kotaine.blogspot.com/

二、漫談輕便車 (台車)、萬新鐵路與文山郡/public0306
https://public0306.wordpress.com/

2 意見及回應:

Laurence 提到...

謝謝你的詳細介紹,我看了很感動。以前我常常在烏來、坪林區域騎單車,福山部落也騎過幾次,卻從來沒有深入去了解這裡的歷史和原住民文化。現在長年住在國外不太有機會回去看了,而藉由你的詳細遊記就好像讓我親身經歷一樣。

Eddie Chen 提到...

感謝您,若有機會回台,一定要再來走走。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

年度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