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八里展望興建中的淡江大橋 |
在這篇《單車淡蘭,一個在近代發展軌跡中認識北台灣的路網簡介》中,我們介紹過《單車淡蘭》整架構,也簡介了許多景點。
實際上我們的遊程設計不是單純的路線景點串連,而是「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依照預定或彈性的路徑連續行進,在移動過程中用身體感官去感受沿途地景與文化」。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只是騎車,而是把沿途的空間與地景編成一個「故事」,透過踩踏碰觸台灣的人文歷史。
前幾天,我就用這種方式,重新騎走了一遍《單車淡蘭》的八里與淡水段,也留下一些照片與文字。路線與往常差不多,但感受卻完全不同,因為我以下列三個軸線做為路程背景:
時間軸:淡水開港 --> 清法戰爭 --> 甲午戰爭
空間軸:清法戰爭/馬偕傳教/淡水港交通(淡水線)
人物軸:約翰陶德、馬偕、劉銘傳
在查資料時,發現一個雖平常卻耐人尋味的狀況,那就是馬偕1872年來到淡水時28歲,提供他住處的台灣烏龍茶之父約翰陶德比馬偕大6歲;因清法戰爭來台的劉銘傳,也只比馬偕大8歲。三位都是在生命最燦爛的時刻齊聚台灣,他們互相認識、彼此影響,並共同在北台灣留下深刻印記。
有人物這樣具體的關聯後,於是,我們可以不再只是看風景,而是可以透過他們的眼再看一次淡水與八里。
確認主題後,我將關渡、關渡大橋、八里左岸、八里渡船頭、淡水碼頭、漁人碼頭、沙崙海灘、滬尾砲台、紅毛城、淡水教會、偕醫院等景點串連,甚至因探索馬偕傳教路線,還延伸至大橋教會、大稻埕教會、艋舺教會才結束路程。
如此,這些地點就不再只是「景點」,而是承載著人物與時代的記憶。
這條路線我命名為 「單車淡蘭-淡水段」,它不只是容易親近的一日單車旅程,更是能與之前也是「單車淡蘭」的「黃金山海、四隧連騎」段銜接。我深信每騎一次,您會被故事吸引,再騎一次,您就會更理解北台灣人文歷史。
以下就是那日的行程記錄:
雖然是夏日,但一早出發,淡水河沿岸的自行車道有河水調節溫度,騎起來還是很涼爽。
由於今天的主題與歷史有關,因此先想像自己是淡水開港後搭船往來的船夫、商旅甚至是傳教人員,以這樣的角度順流騎往八里、淡水來追溯這段北台灣的近代歷史。
來到關渡,先離開自行車道到捷運關渡站看一下這裡的YouBike站及出入動線。
會特地繞來看是因為考慮今天的路線難度不高,也很休閒,沒有自己的車也很適合來體驗,而且基於想推廣的角度,公共單車更是需要被考慮進去。
甚至在淡水老街一代若先還車改為徒步,還可以在淡水教會、真理大學、紅毛城等景點逛得更深,深入的機會比自帶車更有機會,因此是非常好的選項。
關渡大橋上是很好的故事點,因為在橋上可以想像一百多年前,淡水開港後,河面有來往不絕的船隻,這當然也包含了故事中的兩位人物-馬偕、約翰陶德。
非假日的八里左岸自行車道,雖然是夏日,但清早的這裡有涼爽的風,適合邊騎邊讓我進入歷史長廊。
由於淡水河口新建的淡江大橋即將開通,淡水河口繼開港(淡水開港)、鋪鐵路(淡水線鐵路)、捷運(淡水線)、台北港的啟用,又將有一次蛻變,未來會有甚麼樣的面貌?我們拭目以待了。
我在YT社群曾貼文問網友
「淡江大橋通車後,若渡輪還有繼續營運,大家騎單車到淡水、八里還會搭嗎?還是直接騎上橋?」
這貼文得到許多回應值得參考,但大多都是從交通的角度。若從文化體驗的角度,渡輪是許多人無可取代的記憶,所以是這裡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因此,未來淡江大橋通車,我認為渡輪還是需要被留下,而且隨著橋的通行知名度提升,搭的人搞不好更多,您覺得呢?
1872年3月7日,於3月9日抵達淡水。他在自述中說:「我舉目向北向南觀看,然後向內陸遙望濃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我知道此地就是我的住所,有一種平靜、明晰的聲音對我說:『此地就是了』」。
引用來源:
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5%96%AC%E6%B2%BB%E2%80%A7%E5%8B%92%E6%96%AF%E8%90%8A%E2%80%A7%E9%A6%AC%E5%81%95
站在「馬偕街」路牌這邊想一下,名字可以做為正式路名的名人還有哪些?
循著淡水河右岸的自行車道,可以來到漂亮的漁人碼頭,這裡也是淡水觀日落的好去處。
這裡是沙崙海灘,是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戰役的古戰場,法軍曾在此登陸,最終被清軍擊退。此事件後台灣開始積極現代化,舉凡建省、鋪鐵路、加強海防建設,甚至台灣的政經中心也開始北轉,因此清法戰爭對台灣影響重大。
我深信親自走過這片荒蕪的沙灘後,感受會更深。
而躲在公司田溪自行車道角落的清法戰爭紀念碑就乏人問津,這是我上次路過不經意看見,今天特地繞過來,但這時已經被旁邊的綠葉遮掉更多了。
造訪過沙崙海灘的滬尾戰役古戰場後,繞了一圈再回到馬偕所設的「滬尾偕醫館」,才會理解當時這裡醫治許多奮勇抗敵的軍人,也因此馬偕才會受到劉銘傳敬重,更不用說這裡是日後在台灣醫療體系佔有重要地位的馬偕醫院發源地。
若覺得淡水騎不夠,那就跟著我一起探訪馬偕的傳教足跡。
https://tcmb.culture.tw/zh-tw/detail?id=597166&indexCode=Culture_Object
1875年(清光緒元年)6月間,馬偕博士(註1)在大龍峒開設教會,後來受到暴徒的反對而被拆毀。
1885年(清光緒11年)6月馬偕博士出面交涉,由劉銘傳欽差賠償墨銀一萬兩。並利用這些在艋舺、新店、錫口及枋隙建造四所尖塔的禮拜堂。1914年(大正3年)8月,由於地區發展及教會的需要,李春生長老(註2)獨資奉獻大稻埕新禮拜堂,因此枋隙教會的信徒則移轉到新址聚會,教會名稱也隨之改稱為大稻埕教會。
而枋隙舊址則停止聚會,出租給日本政府做為日語傳習所。租期屆滿以後,另租與寶香齋餅店為工廠,達三年之久,租期屆滿以後無人承租,此空屋不知不覺被外人搬入居住,歷經數十年,一直無法討回。
後來長老教會出面委託余約束長老向法院提訴,涉訟3年餘始勝訴。但該屋年久失修,已成為危險家屋,屋頂倒塌,因此雙管齊下,始將佔住禮拜堂者先後趕出。而後余約束,陳啟賢兩長老熱心致力設教,恢復教會、費盡心血及資財修理,於1956年(民國45年)4月22日得葉金木、黃六點、卓輝隆等牧師的協助,舉行開幕典禮,此後恢復聚會、取名為大橋教會。
剛來到大橋教會,由於大門關著,我站在門外拍照,裡面有位陳女士看到,邀我入內拍照,她說:
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李春生受聘於約翰陶德成為他的買辦,他們發現台灣十分適宜種茶,最終將台灣茶葉推往全世界而聞名。
李春生先生於15歲時隨父親於廈門受洗,身為虔誠的基督徒,李家第三代為紀念祖父,因而籌設這個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
以下兩篇文章可以更完整得知李春生的過往:
https://taiwangods.moi.gov.tw/html/cultural/3_0011.aspx?i=356
https://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2525/1.html
這是今天設定的路線終點-艋舺教會。
這個教會也是七座清法戰爭期間被毀教堂之一,不僅見證了戰爭的紛亂,也可以衍伸相較開港後,淡水、大稻埕積極的面對時代,創造了如今的繁華;艋舺卻因既得利益的約制,持續的排外,因而錯過這個機遇(當然也跟河港淤積的外部因素有關)。
選擇以這裡做為這次路線終點,是希望一個單車路程,除了流流汗賞風景,也能為我帶來些許的深思。也很希望未來會在今天騎過的景點遇見車友,因為大家都是因故事而騎上這路程,有共同的默契,都是想更認識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