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日

單車淡蘭



這是一次由淡水河口出發,在遠眺群山中循著先民開拓軌跡,騎走於北台灣山河間的深度旅行,是我們想將最近拜讀沿途相關歷史人文後,以騎單車將這些近代史串聯的旅程。

在實體路程上,我們會由淡水河出海口的沙崙往淡水,接著搭上渡輪來到八里左岸,然後經關渡大橋進入基隆河自行車道沿河岸上溯,一路來到汐止穿越五堵舊隧道,經暖暖、四腳亭抵達曾經因黃金、採煤而繁華的瑞芳老街,在這裡停留一宿,隔日續沿自行車道造訪猴硐貓村,再由102騎往九份造訪不厭亭、雙溪老街,最後,繞經舊草嶺隧道進入太平洋海岸,抵達開蘭第一城的頭城老街,結束這次兩天一夜的旅程。

參考路線:

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mid=171-RhpoFDwPrL7RFfXiNjNcGqLMGUYg&usp=sharing


會想走這路線,一開始是有感於我們住的台北原本就有許多好路線,這些路線由家裡出發大多一天就能騎完,去年推出的四條淡水河主題騎遊路線可以說是最佳代表。


而這些路線以前未考慮要在外面過夜,因此容易有所侷限,讓有些景點抵達時往往因遊客太多而體驗不佳,例如東北角的雙溪、九份、瑞芳一帶最為明顯。不過自從推出上述的主題路線後,認為淡水河、基隆河上溯,是我們透過騎行認識北台灣的最佳走法,因此經過閱讀書籍及造訪相關博物館等景區,再試著將更多相關元素融入後,終於整合出一條日程為兩天,一條由淡水出發前往宜蘭的深度遊路線。

路線整合好之後並沒有馬上前往,除因沿途景點都很熟悉且也早已陸續分段騎過,因此僅先以google earth做成動畫來私下向好友們介紹。

恰好今年四月,新加坡車友Richard來台參加我們的台灣縱斷北段遊程後,約好今年10月要帶其他車友再來走一次。由於他們來台有多出1~2天的時間,可以加碼走一段由我推薦的路線,這時立刻想到這條兩天一夜的單車淡蘭應該非常適合遠道而來的他們,會這麼認為理由如下:

一、對於新加坡或外地來的車友,淡水風情有相當之吸引力。

二、第一天大部分為淡水河、基隆河岸的自行車道,好騎也安全。

三、除了淡水,路線上之猴硐、九份、不厭亭、舊草嶺隧道是重要景區,以單車串聯有吸引力。

來台參加台灣縱斷的新加坡車友Richard (左一)

也就是說,不管10月新加坡車友有沒有要走,這個兩天一夜單車遊程,我們應該實際騎訪並拍成影片紀錄來向大家推薦,這樣更能證明它是一條認識台灣的絕佳遊程。

有了這樣的結論後立刻跟Toby著手安排時間,準備進行我們難得一次的北台灣兩天一夜單車旅程。

這次的路線安排如下,出發點為淡水沙崙,結束於宜蘭頭城:

Day 1 淡水沙崙-松山 (錫口)-汐止 (水返腳) -瑞芳

Day 2 瑞芳-猴硐-九份-雙溪-福隆-頭城

由於這路線沿途歷史故事相當多,有淡蘭古道、馬偕傳教之路、清法戰爭、劉銘傳鐵路、乙未戰爭等,不過我們計畫由淡水開始出發,且馬偕牧師深愛旅行,多次由淡水前往宜蘭傳教,因此相關時序就以1872年3月他抵達淡水登岸開始展開,相關的前後幾個重要事件有:


1858年,天津條約淡水開港成為國際商港。

1867年,淡蘭古道之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劉明燈題字。

1872年,馬偕登岸淡水,開始在台傳教。

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戰役於淡水。

1887年,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

1895年,乙未戰爭,日本統治台灣。

1901年,鐵路淡水線通車。


以上面的重要事件對照路線景點後,造訪順序會與時序不同,但相互間確有因果關係,因此先羅列出來有助於造訪時可以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



Day 1

2023/6/17 (六) 這天原本是補班日,但Toby的公司不用補班,因此我們選擇利用6/17、18這兩天來紀錄這路線。

由於出發點設定於淡水沙崙,我們計畫清晨先搭捷運轉淡海輕軌於沙崙站下車再開騎,這樣除可節省一些由家裡到沙崙的時間,也可順道體驗帶單車搭淡海輕軌;沒想到出發前一日才突然想到既然要補班,單車上捷運的規定會比照上班日,要到上午十點後才能帶單車搭乘。

因此出發的這天,我們由中和到紅樹林還是騎單車,到了紅樹林站才轉搭輕軌到沙崙,結果到了沙崙比原定的時間晚了大約兩個鐘頭。雖然時間晚了許多,但今天下午只要騎到瑞芳,不趕時間,所以雖然淡水來過無數次,還是以騎單車串歷史景點的邏輯來好好的走一次。




連續下了幾天的雨,預報說今天會轉好,不過一早出發時還在下雨。雖然如此,相較於出大太陽可能會很悶熱,濕濕涼涼騎起來還是比較舒服,惟比較可惜的是能見不佳不利於攝影,畢竟這次除了騎車還要拍影片紀錄。

由於事先知道天氣不佳無法取大景,因此決定這次拍攝會放大量旁白解說。這次路線相關的人文故事多,讓自己大膽做個嘗試很適合,只是到時候影片上字幕會比較頭痛就是了。



來到關渡已經九點,肚子餓了,因此除了到關渡宮拜拜,也在市區吃個早餐才繼續前往紅樹林站準備搭乘淡海輕軌往沙崙。




淡海輕軌非假日九點之後單車才能上,我們到的時候已經十點,因次順利購票上了車。

其實論距離沙崙離紅樹林站不算遠,直接騎過去也無不可,只是從未帶單車搭乘淡海輕軌,因此搭這一趟算是嘗鮮體驗一下,也當成旅程的一部分。


沙崙沙灘

淡水河出海口/漁人碼頭

興建中的淡江大橋

來到位於淡水河出海口右側的沙崙,這裡早年是海水浴場,後因水質不佳、暗流等因素已經停業多年。會把這裡當出發點,是1884年清法戰爭之滬尾戰役時,法軍由此沙灘登陸,被防守的清軍擊退,等於是一處古戰場。

滬尾戰役是清法戰爭中一個規模不大的戰役,但卻是清軍難得的勝利,另清法戰爭也使得清政府意識到海防的重要,讓原本屬於邊陲的台灣設省,開始建設,劉銘傳鐵路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興建,因此這戰役對台灣相當具有意義。

對照前面提到的時序,1858年,天津條約淡水開港成為國際商港,外商開始進駐後開始快速發展,例如台灣烏龍茶之父英商約翰·陶德 (John Dodd) 後來在淡水就設有寶順洋行,十幾年後的1872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登岸淡水開始在台傳教初期,就是住在約翰·陶德在淡水的寓所。

而發生於1883~1885年的清法戰爭清廷所面對的,是法國為取得中南半島控制權所發動的戰爭,台灣是其中一個戰場。不管是較早時讓淡水開港的天津條約 (1858,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後來的甲午戰爭 (台灣這邊為後來的乙未戰爭,1895),都是工業革命後興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為擴展經濟、政治勢力範圍,台灣因位處太平洋東亞之樞紐,而必然會參與其中。

有了這層認識後,對於淡水興衰的理解就可以跳脫除因河口淤積之物理因素,事實上還包含政權轉變以及航運能源改變,以多面向觀察加上實際造訪踏查後,才能更理解淡水港為何會如此蛻變,也繼而更深刻認識這個島嶼。

因此對我而言,滬尾戰役就是讓我理解台灣在東亞地緣上所處的位置,而以沙崙,就是讓我以單車騎進這段精彩歷史的起點。


 


離開沙崙後先繞往漁人碼頭,然後轉到位於淡水球場西側的滬尾砲台公園,這公園推測應該是當初滬尾戰役擊退法軍的戰場 (是不是如此可能還得另外求證)。

不過以地形來看,淡水有個淡水五虎崗的形容 (註),五虎崗為大屯山脈火山熔岩蜿蜒而下分為五條尾稜,而形成五條如虎爪般的丘陵分佈於淡水地區,而淡水球場這邊即是五虎崗的第一崗,若以防禦的角度看,這裡曾經有駐軍防守很合理。

註:

淡水五虎崗

五虎崗為5座山崙,台語俗稱丘陵為「崙」。若從河口方向由西北往東南算起,五座山崙(崗)分別是烏啾埔、砲台埔、崎仔頂、大田寮、鼻頭崙:

第一崙(崗):昔稱烏啾埔,即今淡水高爾夫球場所在地,涵蓋埔頂以北地區,範圍極大。清法戰爭後,劉銘傳在此建滬尾礮台(北門鎖鑰),一直為軍防要地。

第二崙(崗):昔稱埔頂,清領時期在河濱設有砲台,因此又稱為「砲台埔」,是今日紅毛城,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和文化國小所在地,此山頭以洋樓、學校林立聞名,清治時期即是洋人聚集地,也是台灣與外來文化接軌的地方,更是馬偕發祥地。

第三崙(崗):昔稱崎仔頂,是以漢人市街為主的發展地,大致位於現今清水街與重建街北段位置,崗頭是清水祖師廟,下方則是福佑宮。

第四崙(崗):昔稱大田寮,現今是淡江大學校地所在,兩側谷地則為淡水新興市區;淡水八景之一「黌岡遠眺」就是由此崗瞭望淡水、八里以及五股一帶的觀音山與淡水河。

第五崙(崗):昔稱鼻頭崙,即今日聖本篤修道院、第一公墓、鼻頭街、殼牌倉庫和淡水水上機場等所在地區。

摘自:淡水維基館

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0%B4%E4%BA%94%E8%99%8E%E5%B4%97


若以上面淡水五虎崗註解來看,我們這次淡水的路線重點放在第一、二崗 (參考下圖-此次單車路線與五虎崗之關係圖),也就是清法戰爭遺址的第一崗,與台灣與外來文化接軌之地,即開港後洋人聚集的第二崗,只是走的順序跟時序相反而已。

至於第三、四、五崗因路線上較不好安排,因此這次就沒有排景點前往 (但之前已經有專程造訪過)。



此次單車路線與五虎崗之關係圖 (阿拉伯數字代表第幾崗)

造訪完滬尾砲台公園,由淡水球場旁小路來到滬尾砲台,滬尾砲台所在位置附近在清法戰爭時是有砲台,但開戰後很快就被法軍艦上的炮火擊毀,如今的砲台是戰後劉銘傳所主導建造,目的就是要防為淡水港。



滬尾砲台園區

砲台城門上可見劉銘傳落款 (光緒十二年,1886)

造訪完清法戰爭主要場景,下滑後再度爬段陡坡準備進入第二崗,也就是當初洋人聚集的區域。這區的紅毛城、領事官邸、小白宮等景點大家都很孰悉,如果要細走可以得在這裡花上一整天,因此我們這次重點是放在淡水教會,也就是馬偕抵台之後的根據地,我們要參考他當初的傳教路線,沿著基隆河及淡蘭古道前往宜蘭。




由真理大學旁小路上爬後,再經一座天橋扛車下到馬偕街,開始可以看到許多與馬偕相關的彩繪,其中一幅畫引起我們的興趣,上面畫的是我們熟知的一些蔬果:

高麗菜、胡蘿蔔、四季豆、花椰菜、甜菜根、番茄...等。

這些蔬果是當初馬偕引進台灣種植,這是馬偕發現在地農民種植的蔬菜種類很少而引進,使得當時的農村經濟可以更活絡。這種看似小事,卻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難怪他在當地甚至台灣有那麼高的評價。





馬偕所引進之西方蔬果

紅毛城

前清英國領事官邸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小白宮)

順著馬偕街來到淡水教會,這時已經中午12點半了,由於淡水教會也是來過多次,但這次的路線大半會參考他的傳教路線,因此參酌他日記中多次前往宜蘭、花蓮傳教其中一次紀錄。

以下整理自馬偕日記之1890/8/27~1890/9/1走的部分路線,即是這次遊程的基礎:

1890(光緒十六年)

08.27(三),由淡水搭汽船前往去大稻埕再去艋舺,再搭火車到水返腳。

08.28(四),走到基隆(部分人搭轎子)

08.29(五),經八斗子到南子吝

08.30(六),抵達新社並停留

09.01(一),抵達頭城打馬煙並進行傳教活動(推測是走草嶺古道到大里再往南)

09.03(三),先划船到南方澳換另一漁船,由六名槳手划往花蓮

09.03(四),抵花蓮港(推測為洄瀾灣)

09.10(三),划船離開花蓮港往北

09.11(四),遇東北季風,遲至午夜才抵南方澳

10.02(四),蘭陽地區多日傳教後,由大里經草嶺古道到頂雙溪

10.03(五),抵達基隆

10.04(六),搭船到水返腳,搭火車到艋舺(推測搭到大稻埕)

10.05(日),回到淡水


其中宜蘭-花蓮段在去年已經走過,有興趣的車友可以參考這篇遊記:

夏騎舊蘇花,兩鐵輕旅行《台灣.用騎的最美》
https://skoda-eddie.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html






來到淡水教會,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位於教會旁邊的滬尾偕醫館。

根據維基紀載,1879年12月26日馬偕首次返國述職,獲美國底特律同姓的馬偕夫人為紀念安息不久的馬偕船長慨贈美金3000元,做為建大型西式醫院與宣教的基金。馬偕博士則遂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清法戰爭期間,滬尾偕醫館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

對我們而言,偕醫館可以說將清法戰爭、馬偕來台傳教、劉銘傳護台這幾個看似獨立的歷史事件,其實是存在同一個時空的證明,也代表這次兩天的遊程淡水的部分已經完成。

最後要繞往馬偕在1872年登岸淡水的碼頭,我們要由那邊前往渡船頭搭渡輪到八里,順著左岸自行車道邊欣賞淡水河風光,邊享受騎行的樂趣,也邊將今天的收穫做個整理與消化。


1872年3月9日,馬偕登岸淡水開始在台傳教。

渡船正前方為八李端的觀音山

右側為八里渡船頭


由淡水渡船頭搭乘渡輪約十分鐘,來到八里,這時已是下午一點半,Toby買了些芋頭餅、雙胞胎當午餐。

由於早上由家裡直接騎到紅樹林,加上在淡水花了不少時間,看起來今天直接騎到瑞芳不太切實際,加上這時已經沒下雨了,雖陽光尚未露臉,但悶熱的溫度加上高濕度也不利於長距離騎行,因此決定利用路線上平行的兩鐵來跳點。

查了一下時刻,我們稍微拉些速度,應該可以在汐止站搭上15:47的兩鐵火車前往瑞芳,至於汐止之後的五堵、七堵、八堵、暖暖、四腳亭等,反正以前走過多次,以這樣的方式跳過其實也很適合,不須為了騎而騎,把時間放在想多停留的地點,才是單車深度旅行的特色。






決定好下午的走法,在八里吃完點心,開始以較快的速度在左岸自行車道前進,先經關渡大橋再轉社子大橋到基隆河左岸,之後就是一路狂拉,榨出一身汗水後來到汐止站搭上兩鐵,四點多終於來到瑞芳。

來到瑞芳,先到老街的保雲芋圓吃碗剉冰降溫,然後前往已經事先預定好的民宿。




在事前規畫遊程時,才發現瑞芳可住的民宿不多,這可能是因大部分的遊客都會去住九份、金瓜石,畢竟那邊是知名景區,夜色也非常有特色;瑞芳雖然為鎮,生活機能較佳,但除非是出差工作,否則出來玩還是會以風景好的地方為優先。

因此在網上找了許久找到這家井上天花,又剛好有車友來住過,經私下探詢車友很推薦 (單車可以停室內),因此這次決定住這邊。





循著地址找到民宿,進入後果然不錯,雖然無法與高檔的旅館相比 (例如住的這間房間沒有窗戶,會比較潮濕),但老闆非常客氣,還招待免費冰沙,也推薦一些晚餐、早餐地點 (他們沒有供應早餐,但卻是我們最希望的,因為可以外出吃些在地早餐)。

我們梳洗後,循著老闆的推薦來到瑞芳站前不遠的「瑞芳美食廣場」,這裡雖然以前經過多次,但從未進去過,是聽民宿老闆推薦才決定進去看看。

沒想到一進去就發現來對地方了!

因為這裡除了有冷氣 (相信我,這季節吃飯有冷氣太重要了),而且每一攤看起來都超好吃。我們逛了半天最後挑了一家咖哩炒麵,本來覺得很餓可以吃完再吃一家,沒想到送上來的麵超大碗,幸好味道很棒,吃完感覺超滿足 (就是下次可以再來的那種滿足)。





雖然在美食廣場吃得很飽,不過出來後還是另外買些瑞芳最知名的龍鳳腿,以及很不健康的炸雞塊,再帶杯超大杯的手搖飲料回民宿,愉快而滿足的度過我們單車淡蘭的第一天。


Day 2

瑞芳與第一天的淡水發展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淡水是河港城市,因開港貿易而興起,小鎮呈現的是與異國文化交融的面貌;瑞芳則是因礦業而興起,發展得比淡水晚,鎮內的鐵道、礦場是遊客最愛造訪的景點。

若以礦產別來區分,瑞芳的猴硐呈現的是煤的黑金歲月,九份、金瓜石則曾為因黃金而鼎盛。我們遠道而來,就是想以單車深旅的方式感受這個小鎮曾經的繁華。




一早看到外面已經放晴,開心的是今天影片、照片應該會好拍一些,苦惱的是感覺一樣濕度很重,因此雖然氣溫還沒很高,但有些悶悶的。

整理好行李,離開民宿到不遠處基隆河上的瑞峰橋上拍第二天影片開場。在拍開場的同時,也跟Toby討論由瑞芳前往下一個大站-雙溪因有三貂嶺山的阻隔,我們到底要選擇走那一條前往?


由瑞芳前往雙溪的各種交通路線

瑞芳前往雙溪不同路線之里程及高度對照

由上面的地圖來看,瑞芳往雙溪先民走的當然是淡蘭的金字碑古道,而隨著歷史變遷,兩地之間多了鐵路宜蘭線連通,而後又有102市道及猴牡公路 (北37)加入。去年 (2022) 又有鐵路宜蘭線的三貂嶺舊隧道改建為自行車道後,可與瑞猴自行車道連通,多一條可由瑞芳通往雙溪最為平緩的路線。

可惜的是,三貂嶺隧道的路面對自行車不友善,管理規則更是,上次跟Toby吃了一次虧不得其門而入之後 (註),這次我們決定先循瑞猴自行車道至猴硐逛一圈,還是繞出來走102市道經九份、不厭亭往雙溪。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的路面間隙極大,對自行車不友善

雖然這樣走是最遠也是最陡,但既然是單車愛好者,體力是基本,而這次分為兩天走,時間很充裕,因此利用一早就進入因產煤而興起的猴硐,以及因採金及電影而遠近馳名的九份山城,看看不同的時間造訪有甚麼不一樣的風情。


註:

以下為我們所整理之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 之分析

圖文:

舊三貂嶺隧道是如何先變身為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後變身為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https://skoda-eddie.blogspot.com/2023/03/blog-post.html

影片紀錄:

以三種方式完整體驗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及我們的看法




瑞猴自行車道之隧道群

基隆河旁之鐵路宜蘭線及瑞猴自行車道

早晨的猴硐

決定好走法,趕緊踩出踏板往瑞猴自行車道前進。

騎了車體感果然大不同,可能是自行車道位於河邊,溫度有河水的調節,加上深山空氣好,因此這段路騎起來就是舒服。


來餵貓的志工


來到猴硐,恰好遇到來餵貓的志工,聊了一下才知道她們都是一大早趁遊客到之前就來餵食。

從遊客的角度,以往我就只知道猴硐有許多惹人喜愛的貓,原來背後是有一群愛護動物的志工風雨無阻的餵養照顧,才有如今我們看到的景象,一早所見果然不一樣。




上方稜線即為不厭亭之所在處

在猴硐兜了一圈,開始順基隆河右岸的小路準備前往102市道,途經弓橋社區特地往大粗坑溪往上望去,可以看到遠遠的山嶺有個涼亭,那裏就是等等會經過的不厭亭。

而弓橋社區可以說是是瑞芳金礦最初的發源地,因為當年劉銘傳鐵路興建,造路工人在八堵橋下發現金沙,淘金者開始沿著基隆河上溯,最後從大粗坑溪、小粗坑往上來到大粗坑山,找到的金脈露頭後,開啟了九份、金瓜石膾炙人口的黃金歲月。

大粗坑溪旁的大粗坑古道上,也曾經是吳念真導演的老家,是電影悲情城市故事的背景。


大粗坑古道


淡蘭-金字碑古道

淡蘭-金字碑

淡蘭-草嶺古道

而大粗坑溪旁還有淡蘭的金字碑古道,當初馬偕前往宜蘭、花蓮傳教,想必也是由此越過三貂嶺山往牡丹、雙溪,在雙溪度過一宿後,續走草嶺古道往大里簡、頭城。

雖然上述的金字碑古道、草嶺古道是需要以徒步才能進入,不過我們之前都有實際造訪過,而今天是要以這樣的脈絡為基礎,將這些人文史蹟以單車騎訪的方式來串連。





離開猴硐轉入102市道,不久再轉入以前是輕便車走的「輕便路」,過個小隧道由後方進入九份山城。

一早沒有遊客的九份真的好美,這時的景象讓我想起多年前有次騎去南投水里的車埕,一個跟九份一樣是小小的山城,在那裏跟一位店家的女主人聊天,記得她當時說:

「我們車埕真的很美,而且是晚上或早晨沒有遊客時最美。」

從一早的猴硐到現在的九份,我們完全可以體會當初那位店家的女主人的心情。

來到九份在超商吃過簡單早餐,遊客漸漸多了,開始恢復為大家很習慣的樣子,我們也收拾心情往下一站-不厭亭前進。




今天天空一樣有點灰,不過由九份開始,隨著海拔漸高開始有些涼風,因此騎來非常舒服。到了不厭亭取出空拍機取了一段Toby下滑的鏡頭後,開始連續下滑前往雙溪。




雙溪是淡蘭重要的中繼站,這裡有渡口可將貨物轉運各地,馬偕在日記中也有多次經過的紀錄,如今往來淡蘭的交通現今已被公路、鐵路取代,且後來的金、煤礦業逐漸沒落,人口外流,雙溪的繁榮已不復見,惟每到假日人來人往盛況不減當年。

現在這裡是台北單車運動愛好者挑戰不厭亭前的補給大站,再加上雙溪站是兩鐵站,因此可說是單車往來的重要中繼點。

我們來到雙溪,先坐下來吃碗剉冰降溫,順便調整接下來騎往頭城的路線計畫。



在雙溪休息完,沿著雙溪河左岸的魚行道路往貢寮,這條路即是以前的淡蘭古道,最後可以通往望遠坑接草嶺古道越往大里。


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


一路經過福隆來到舊草嶺隧道,先到位於隧道口不遠處的「故吉次茂七郎君之碑」,這個紀念碑是1924年草嶺隧道完工時所立,是日籍工程師吉次茂七郎監督宜蘭鐵道,於工程期間因病殉職的紀念。



大里老街 (攝於2022/9/9)
大里老街 (攝於2022/9/9)

大里海岸 (攝於2022/9/9)

穿過舊草嶺隧道來到大里簡地區 (現今的石城、大里等地),這裡行政區已經是屬於宜蘭縣頭城鎮。

位於台2濱海公路旁的大里老街以前是頂雙溪(現今的雙溪)往來頭圍(頭城)必經之地,也就是淡蘭古道會經過的聚落,如今因鐵路阻隔,已成為一個遺世的海岸社區。我們要不是因為知道馬偕以前會在此停留傳教,還真不曉得有這個老街,之前也不會特地繞進來。

所以如果以淡蘭古道的角度,由這裡往前方的山上走,越過草嶺古道就是去雙溪老街;若往南續走海岸邊小徑,就可以前往頭城老街。這裡沒有太多故事,且畫面還要自己想像,但就是有很濃海的味道。




穿過舊草嶺隧道沿靠海岸的台2線進到宜蘭縣界往南行。照片是之前由宜蘭騎往石城準備轉舊草嶺隧道途中 (也就是與這次的路線反向),在1924年才全線通車的鐵路宜蘭線的陸橋上拍的。

1890年9月1日,馬偕牧師與信徒由下雙溪新社的教會(貢寮田寮洋街慈仁宮附近)出發越過草嶺古道來到大里這邊,古道上由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在1868年所提的虎字碑是馬偕會經過的地方 (前面的金字碑古道上的金字碑是劉明燈於1867年落款)。

越過虎字碑下到大里後往南,就可以進入蘭陽平原。幾日後他們又由南方澳搭船划往遙遠的奇萊平原,進行傳教的工作。

草嶺隧道與早上瑞猴自行車道會經過瑞猴隧道群,以及我們因不友善自行車道而放棄前往的三貂嶺舊隧道 (自行車道),都是興建於日治時期的宜蘭線鐵路隧道,如今舊草嶺隧道、瑞猴隧道群都改建為自行車道,甚受車友喜愛。惟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因路面及管理規則不友善,因此尚無法完整的串聯。

我想,如果馬偕牧師不是那麼早過世 (1844~1901),後來要前往宜蘭、花蓮傳教,應該不會再走草嶺古道,而是會改搭火車,因為1890年8月27日,馬偕就是由大稻埕搭火車到水返腳 (汐止),這是剛通車的劉銘傳鐵路,之後改步行及在南方澳搭船往花蓮。

有可以利用且經濟的交通工具,他一定會採用,這是讀過他日記後的感覺。而若他想採用騎單車沿途傳教,或許我們這次走的也會是他選擇的路線。所以如果你想朝聖這條馬偕的傳教足跡,這是一條既有景觀又有歷史溫度的路線。


「那這路線很難嗎?」

若您這樣問,我想說的是:

「朝聖之路永遠不會輕鬆,但過程會永烙你心中。」



大溪漁港 (攝於2016年)

繼續往南經過大溪漁港,原本計畫要繞進漁港逛逛並吃些海鮮,不過下午一點多的這時溫度頗高,且剛剛在雙溪吃過剉冰也還沒餓,因此決定直接拉到頭城,等買好回程的兩鐵票之後再到街上看看有甚麼可以吃的。




來到頭城,我們進到頭城老街先拍好影片結束畫面,前往頭城車站買好回程的兩鐵車票,利用等車的時間到街上吃了點東西,又來到老街逛了一下。


頭城是漢民進入蘭陽平原開墾的第一個據點,有「開蘭第一城」之名,而頭城附近有烏石港,以前船隻以帆船為主,船隻沿著海岸而行繞過三貂角不久即可抵達蘭陽平原北端的烏石港,且這裡又是淡蘭必經孔道,因此是宜蘭開發初期的政經中心。

隨著時代改變,港口逐漸淤積,而交通運輸方式也更多元,雖然老街逐漸沒落,但來到此地漫步其中,風采依舊,就跟這次路線上與淡蘭古道相關的錫口老街、汐止老街、瑞芳老街、牡丹老街、雙溪老街、大里老街一樣,一磚一瓦,都各有其豐富且深刻的人文特色。

以單車一路由淡水騎至此,不僅讓我們領略了馬偕當初傳教路線之艱鉅,也透過閱讀及這樣的實走,對於台灣近代發展的脈絡更加清晰。

這次的單車淡蘭,其中的「淡」就以馬偕傳教的起始點-淡水為起點,而「蘭」就以上述漢民「開蘭第一城」的頭城作為這次路線的終點,非常推薦車友有機會可以嘗試這樣的旅行。

如果您對這路線有興趣,歡迎繼續觀賞這次所拍攝的影片紀錄 (影片說明欄有路線地圖及參考資料):

一個由淡水河口出發,騎走於北台灣山河間的旅程;清法戰爭遺址、淡蘭古道、馬偕傳教路線《單車淡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aAjaCLgl4



另外,如果您是:

1. 路感不好:體力技巧不成問題,但因路感不好,騎車找路很吃力,甚至常迷路。

2. 來自外地:來台北不管是專程還是出差,帶了單車想順道去騎些經典路線,不知怎麼走,又不想麻煩朋友。

3. 想多認識台灣:已經騎車一段時間,有了些經驗,但路還不熟又想多認識這塊孕育我們的土地。

如果您是屬上述三種類型的車友,且對這路線非常有興趣,我很樂於為您領路造訪這路線 (須付費),相關服務內容請來信或來訊討論:

mail: eddie.chennew@gmail.com

FB: https://www.facebook.com/trekkingtaiwan/

當然,若您路線安排不成問題,就是想要自己前往,也歡迎來信或透過FB來訊討論,我們會一本初衷的提供您所需的資訊喔!






0 意見及回應: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

年度人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