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

「台灣.用騎的最美」品牌故事


童年的邂逅


「想不想坐?我以後騎那個載你。」

這句話是我正坐在父親的單車上,他看到有台機車從對面岔路經過時,低頭對我說的。1970年左右在雲林西螺機車並不普及,是屬於很時髦的交通工具。

那時我大概是幼稚園甚至更小的年紀,很難得的爸爸載著我去找住在鄉下的姑姑玩。由於他平時忙於工作,通常不是在田裡,就是到爺爺開在街上的中藥房幫忙,甚少會帶我出門,因此那次他以單車載著我去找姑姑,雖然個頭很小的我坐在單車橫桿上(橫桿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所謂上管)不是很舒適,但能近距離地跟父親相處,其實已經很滿足。

聽到他這麼說,那時沒有答話,但心裡想:

「才不要,爸爸若騎機車,我一定得坐後面,那就聽不到他說話了,而且坐後面沒抱好我搞不好會摔下去。」

上述情境事隔幾十年,那天爸爸到底載我騎哪條路、去過哪已經完全沒印象,但在單車上,看到他看到機車時很想擁有的眼神,以及問我的話,到現在都還記得。

我想這時單車帶給我的,是童年與父親的連結。



有點痛的成長


以前在鄉下大家要出門,不管是購物、工作或上學,只要遠一點就是騎單車,單車是家家必備交通工具,騎車可以說是人人必備的技能。

由於那時家裡的單車橫桿(上管)都是呈水平狀,我身高不夠跨不過去,即使勉強坐上椅子,腳其實也踩不太到踏板,所以初學時是將腳穿過橫桿下來騎。我知道這樣騎的樣子很彆扭,但騎出門活動範圍變得寬廣,視野其實也跟著擴大,而且可以騎去找同學,因此也樂在其中。

但看到鄰居哥哥姊姊們大約到小學二年級身高夠了,牽著單車一腳踩著踏板,另一腳蹬了幾下,就能跨過橫桿坐上椅子昂著頭出去野,個頭很小的我看得是非常羨慕,希望快快長大也要像他們一樣,不要老是歪著頭騎車。

終於到了我也是二年級,這時同儕不少人已經坐上椅子騎單車,甚至有幾位一年級時就坐上去。

個頭還是很小的我(那時全班女生幾乎都比我高),有天蟬聲大作的午後,鼓起勇氣牽著家裡一台單車,先將腳穿過橫桿騎到家外面馬路上,然後一腳踩著踏板軸心外凸處,另一腳開始蹬,蹬出一些速度後,吸一口氣跨上座位,開始人生第一次坐上單車椅子騎車。

結果,因為人不夠高,腳根本踩不到踏板,所以滑行沒幾秒單車就倒下,我人跟著單車側邊著地重重摔了一跤,頓時眼前一黑,覺得馬路旁蟬聲音量倍數放大,在地上呆坐一會後才恢復神智,檢查雖然沒有外傷,但當下覺得內臟摔震得都快移位,久久站不起來。

回去後當然不敢跟家人提,雖然摔了一跤痛了好一陣子,不過心中對單車倒是沒有陰影,平時還是繼續跨過橫桿騎車,一直到三年級,我才真正坐上單車的椅子騎車。

我想,第一次坐上椅子騎就摔了一大跤,單車帶給我的記憶,是有點痛的「成長」。



嚇死人貴的單車


雖然國中時也曾買過一台單車代步,但還是沒有前面兩個小時候的回憶那麼深刻。

一直到2005年,剛轉到樹林另一家公司,有位認識多年服務於警界的客戶也是好友,由於以往就常常聊汽車,知道我換了品牌,特地開車從新店到樹林來找我,來之前在電話中他很興奮中說:

「Eddie,這次要介紹一個你一定喜歡的運動,等等過去再跟你說。」

他帶了兩本國外單車專業雜誌,見了面,神情飛揚的介紹這個當時我還很陌生,可以說是運動也可以說是器材的單車。聽他說了他如何愛上這項運動,騎過哪條好路線,似乎非常樂在其中,但我感覺上對這玩意兒距離還很遙遠,不過還是稍微問了一下:

「所以這一台大概要多少錢?」我指著雜誌上一台看起來很拉風的車。

「這台比較貴,你剛入門,買二手車就可以,二手一台大約只要二~三萬。」他翻到另一頁比了比另外幾台。

「嚇死人了....二手的就要二~三萬喔?!」我心裡呼喊著。

當時的我完全無法理解,就是一台單車,沒有像汽車有複雜的變速箱、高效的引擎,車上也沒有高級的音響、冷暖氣,竟然要價那麼高,所以也就轉移話題,沒有繼續有太多討論,不過,那次對單車多了一個新理解,就是它也可以賣得很貴,而且是嚇死人的貴。



沒拿到訂單卻收到顧客送的單車


就這樣在樹林過了快一年,進入台塑銷售新代理的品牌SKODA。

由於這個隸屬福斯VW集團旗下的品牌第一次進軍台灣,所有行銷資訊要從頭建立,雖然在第一線銷售,有時會支援總部,也會到該品牌原廠網站挖些專業資訊分享給顧客。

挖了一段時間,有三個讓我很好奇的發現:

1.這品牌贊助環法自行車賽,而且是大力的贊助,例如環法賽期間裁判車工作車都是它提供。
2.這品牌在1895年剛創立時是生產腳踏車。
3.在歐洲有些國家的經銷商有賣單車,而且賣的品牌就是SKODA。

那時在台灣單車雖尚不到發光發熱(2006年),但已經逐漸成為話題,而歐洲車的消費者對新風潮接受度高,因此每每見到外表看起來應該經常運動的顧客,對於我們這個在台灣默默無聞的新品牌產品有些懷疑時,我總是會在打開話匣子後說:

「您看起很精實,應該有在運動,所以有騎單車嗎?」

「有啊,怎麼了?」

我這時會眉頭一皺說:「您有在騎單車,為何不認識這個汽車品牌?」

顧客聽了更傻眼:「啊?為何有騎單車就要知道這個品牌?」

「您知道環法自行車賽吧!最近剛比完的那個賽事。」

「知道啊,我剛好有看,挺精彩的。」

「您有看齁,那有注意到選手要出發時最前面那台車嗎?」

「就是有個人站在車上的天窗的那台紅色的裁判車,我們展間這台就是那台車,就是SKODA的車。」

「喔喔!對耶.....」

通常到這邊顧客會眼睛一亮,然後重新打開車門探頭往內望,我就可以開始介紹這台車了(以下省略一小時的講解)。這時似乎開始理解,這品牌為何要贊助環法自行車賽了。

利用介紹單車賽事來連結汽車品牌的方式使用一段時間後,開始有點奏效。

有次一位對這個品牌一款旅行車有興趣的顧客,希望我開試乘車去試他的車位,也順便試試後座打平後,他的單車是否可以直接放進去。

試完,他對車空間很滿意,但畢竟是新品牌,需要再仔細衡量是否要下訂,但他指著那台拿來測試車內空間的單車,很認真的說:

「這台是利用舊零件整理的,看你那麼喜歡單車,如果你不嫌棄,讓你帶回去吧!」

以現在的角度看,那台算是賣場車,但車況維持的不錯。在盛情難卻下,加上我真的沒有單車,因此收下放入試乘車帶回,回到辦公室後,心裡想:

「沒拿到訂單卻收到顧客送的單車,那我該拿它來做什麽?」

畢竟是二手車,並不適合放在展示間,加上那段時間因為整個銷售體系剛運作,新車也尚未到港,少出門拜訪客戶,因此體重日漸上升。

「那我就騎這台單車上下班吧!」

這個念頭突然乍現,覺得似乎可行,挑了一個周五,下班時收起領帶,但還是穿著襯衫、西裝褲、皮鞋的上班服裝,鼓起勇氣將單車騎回家。

記得那天挺熱的,回家這段長約七公里的路,騎到滿頭大汗,尤其是最後還得將單車扛上樓。

第二天是週六,外面下點雨,由於還要到辦公室值班,因此將上班的服裝放入背包,穿著較輕便的衣服穿起雨衣,吸一口氣扛起單車準備下樓去上班。

「我要出門了,因為要騎單車,所以早一點走。」

Toby聽到我要出門,而且是要騎單車,從房間衝出來說:

「你神經病啊!外面在下雨耶....」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利用介紹單車賽事來連結產品的方式,其實第一個被說服的是我自己;而這個「賣車郎騎單車上下班」,在當時老婆眼中神經病舉動,卻開啟了我們後來一連串不可思的旅程。



愛上騎車


開始騎單車上班一兩周,雖然單趟只有七公里,但對於新手還是有顯著的效果,也因此我漸漸地愛上這項運動。雖然騎的是二手賣場車,我還是非常地珍惜它。

騎了大約一個月,覺得體力已經很充沛,挑了一個比較早下班的日子,去離家不遠的烘爐地試試自己的實力,沒想到第一個坡爬沒幾公尺就定桿下馬(烘爐地那時已經是單車圈內小有名氣的練爬山路線),那時心想:

「看來體力還是不行,沒關係,多練幾天再來試試吧!」

再練一周覺得調整的很不錯,挑了一個晚上再去試一次,結果只比上次多騎沒幾公尺一樣定桿下馬。

「不會吧....都已經調到最輕檔了,怎麼連一個坡都爬不上去?」

「這到底是我的問題,還是單車的問題啊?」

本科系是學機械的我,晚上立刻上網爬文,經過試算,發現現在騎的二手賣場車齒比過重,如果要能順利地騎上烘爐地,看來得買一台齒比夠輕的登山車。得出這個結論後,跟老婆提出我想買新的單車;原本對我騎單車上下班很不以為然的她,看到我那麼投入,也不好意思反對,但她還是這樣說:

「你不是就有一台了嗎?要買先幫小朋友買啦!」

「不然每次去租車都好貴,買了你也可以帶他出去騎車。」

由於我們原本就常帶兩個讀小學的小朋友到河濱租單車,若是租好一點的車,全家租四台車的租金半天就接近上千元,多租幾次等於可以買一台新的了(2006年GIANT入門登山車約八千多元)。聽到老婆這麼說,覺得頗有道理,因此放下我想買新車的念頭,先著手跟讀三年級的兒子談條件:

「暑假教你游泳,學會了就幫你買單車。」

常常吵著要買單車的兒子聽了,當然沒問題。

就這樣,經過一個暑假兒子把游泳學起來了,他學游泳的過程其實我可以又寫為一篇文,不過怕讓大家掃興,所以等以後想到再說。

回到幫兒子買單車這件事。

兒子學會游泳,我們依約帶著他到我沒事就會晃去逛,而且是逛過很多次的車店,幫小朋友訂好單車,我目光又看往之前想入手的幾台單車,我指著一台問起老闆:

「老闆,我問你喔,這台飛輪最大是不是32?跟另一台我上次看的那台相比,哪台比較省力?」

「那這台呢?」

老闆忙著處理小朋友新車調整,還沒答話,在櫃檯前陪著老婆閒聊的老闆娘接腔說:

「陳先生,我們已經算是認識好久了,我想以朋友的角度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我發現你們男生第一次買單車,常常會三心兩意,不知要選哪一台。」

「其實我們那些真的喜歡騎單車的客人,都不會只有一台單車,每個人至少都有兩、三台,甚至更多。」

「所以你只要決定先買哪一台,騎一段時間後,喜歡了再買第二台。」

「萬一騎不習慣,二手車折舊很低,不會像你們汽車折得那麼高,賣了也不會損失太大,算一算比去用租的還划算。」

老闆娘這番話,真的直接把我從三心兩意中救贖出來。因為我長年在汽車銷售中打滾,汽車單價高,面對客戶及他的家人,總是絞盡腦汁說服所有人接受某一款車,甚至某個顏色,這個工作慣性,也讓我糾結於到底要買哪一台單車的困境中。

當然我的困境還有如何說服老婆讓我買,但這個當下,老婆正龍心大悅,很會察言觀色的老闆娘,一段話就幫我解決了兩個難題。

果然,一個成功的車店老板,背後有一位很會賣車的老板娘啊!

「老闆,那就請你幫我叫貨,就是上次說的那台,到的時候我就來拿車喔!」聽完老闆娘一席話,轉頭跟老闆交代我決定要買哪一台了。

有了變速範圍更寬廣的車,果然很順利地爬上烘爐地,因為有單車的媒介,跟小朋友的互動相處也更為親密,最重要的是,透過單車以運動方式來健身減重,由於不管在速度、迴轉速、坡度、齒比、心律等數值,都可以很有效率的管理,因此體重身形甚至心理,都有很明顯的改變。

用比較感性的說法,我愛上騎單車了!

但那時有個讓我迷惑的心理現象,就是不管是看到單車,或是開車時看到路邊有泥土碎石路,甚至晚上在河濱看見夜騎者閃閃尾燈,心裡總是有種莫名悸動。雖然不知道到底是哪種原因造成,但我相信有某種作用默默影響了我潛意識,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反應,只是不知道這樣的悸動會持續多久。




要她認同,我得先有所改變開始


由於騎車帶來多種好處,因此除了上下班騎車(還會特地繞路把距離拉大),假日陪小朋友騎車,也開始跟同事、車友騎往大台北山區,這時開始面臨時間不夠用的尷尬。

而且跟朋友出去騎車,老婆不僅無法一起出門,更要打理兩個她管不住的小孩,因此漸漸地不免有些抱怨。

「不行,再這樣下去,這個超棒的嗜好會因此被迫放棄!」

心裡開始產生警覺,權衡各種內外部條件後得出一個結論:

「應該幫老婆買一台,讓她也一起騎。」

太好了,這麼簡單的解方我怎麼一直沒想到?有了這個兩全其美的結論,迫不及待地趁她心情不錯的時候,我說:

「老婆,騎單車真的很棒(以下省略10分鐘的好處說明),我覺得應該也要幫買妳一台,這樣,我們就可以跟小朋友一起出門騎車了,好不好?」

「我不要,不想。」

「你帶兒子出去騎就好,女兒在家還是要有人顧。」

不會吧?儘管以多年銷售功力再怎麼樣說服,她不要就是不要,突然,感覺我似乎已經面臨多年銷售生涯中,遇到一台最難賣的車了。

一時不知道要怎麼辦的我,想到當初公司重金找來台灣幫我們上課的VW集團德籍講師,有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時在談品牌的課堂上,他透過翻譯向我們這麼說:

「品牌要讓顧客認同,自己先要發自內心喜歡你的產品,更要有絕對的熱情看待工作,而產生熱情第一步,你要先有所改變。」

由老婆的回應分析,感覺她對單車可能有某些我尚不理解的成見,直接套用銷售最後段的說服才會無效,因此這時需要做的,是要拉到更前端的,先營造出「騎單車,可讓人也所改變。」的印象,這時再來談買車才有可能,也就是說:

「要她認同,要從我先有所改變開始。」

由於騎車上班得較早出門,會起得早,以前都是起床後匆匆地下樓;現在出門前,會將老婆洗好的衣服由洗衣機拿出來晾,晾好後再出門。

晚上她若有開伙,以前吃完飯我就會一屁股坐在電腦前,開始上網;現在一吃完,我立刻去洗碗,洗碗時她通常會掃地,我洗完碗立刻去拿拖把拖地。

假日開始不再常出門和朋友騎車,而是開車載著全家去走走,然後會不經意的開到一些車友經常聚集的地點,例如風櫃嘴、北橫、貓空等,若看到有女車友(那時女生騎單車還非常稀少),會在聊天中不經意地說些關鍵字,例如:

「我發現騎車的女生腿都很細,整個看起來很勻稱,根本不會有蘿蔔腿。」

「時代不一樣了,我覺得女生曬成古銅色,看起來就好有精神。」

然後有時去車店買裝備,會請老婆同行幫小朋友買車衣,順道介紹車衣和一般的運動服有何不同;剛好那時捷安特在SOGO BR4開了專櫃賣起單車,去SOGO逛時,也順道讓她摸摸看起來很適合她的單車,然後跟她說:

「怎樣,這台妳騎起來會很好看,我們買吧!」

「不要啦,這車這麼貴,我買不下去。」

雖然老婆嘴說不想,但由眼神看得出對單車已經不再有以往的成見了。

補充一下,為何我要刻意說那些,因為「美白」是那時媒體對於保養品最常見的描述,另外當時網路還有個形容女生身材壯碩的「金剛芭比」用語,因此我先要將這些造成對單車會有負面刻板印象語詞進行中和。

在大企業服務福利果然不錯,除了三節獎金,也另外會發些金額不等的禮券,每次領禮券我都會指定拿SOGO禮券,希望金額收集到一定數額,帶老婆去BR4捷安特專櫃買一台。

到了春節前,終於領到該期的禮券,某個下著雨的週六比較早下班,照例晚餐吃飽老婆掃完地我跟著拖地,一切搞定後,我拿出收集好的禮券說:

「這些禮券是公司發的,大約有兩萬,我想把它拿來買那天在BR4看的那台單車給妳。」

「真的,騎單車很棒,妳真的該有一台。」我語氣堅定地說。

「哎呀!謝謝啦,可是我還是覺得不要啦。」老婆很開心的說。

「我覺得還是你帶小朋友出去騎就好,而且家裡還是要有人顧啊!」

看得出老婆需要一個無法抗拒的理由,因此我說:

「是喔....妳真的不要喔,好吧!」

「那這樣好了.....」我停頓了一下。

「妳知道我陪小朋友騎車會幫他拍照,但是現在那台相機已經快不行了。」

「妳既然不想買單車,那我就拿來買相機好了,最近Panasonic有款相機很適合騎車時拿來拍照。」

老婆聽我拿禮券要自己買相機,臉色一變,瞪著眼說:

「不行!」

「明天BR4幾點開?我要去看單車!」




我遇到詐騙集團了嗎?


花了半年醞釀終於有了結果,在前一晚對談使出大招後隔天來到SOGO BR4,老婆一反之前的拒絕,仔細挑好她想要的車型、車色後也順道也幫女兒買一台折疊車,也就是說,我們一家子每個人都有台新一代的單車了。

在企業服務都知道,品牌是否成功要素非常多,除了產品要好,售後服務更是關鍵;企業經營的是品牌,家庭經營的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我長年在汽車產業浸淫,當然也知道這個道理。

因此如何讓老婆、女兒會騎單車就如同售後服務,自然是接下來的重點。不過因為有前半年騎賣場車自我訓練,以及教兒子游泳、騎車的累積,透過我的協助,老婆和女兒也在很短的時間學會騎車,但是讓老婆具備爬山的技巧是我「售後服務」重中之重的重點,因此有另外特別加強。有關當時訓練點滴可以參考以下這篇,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老婆能騎上山後,為了想擴大視野,有次一起去參加一個當時非常活躍的車隊行程。

那次行程路線雖然棒,但讓我很不能適應的是,因為第一次參加,出發前得先站上集合點的石椅上自我介紹,然後還要向車隊的前輩們致意,搞得很像是公司的新人見習。

「拜託,我工作就是天天要跟陌生顧客哈拉打關係,來騎車是想抒發工作壓力,幹嘛沒事又來搞這套啦!」

被叫到石椅上自我介紹時,心裡這樣嘀咕著。

補充一下,跟著車隊出遊除了單車知識可以現場請教前輩外,路線帶領也是個重點,因為早期沒有google地圖,要前往陌生路線若是讓有經驗的車友帶,就不用在紙本地圖上摸索,因此車隊是早年單車運動運作核心。

2005年有個網路科技新聞引起我特別注意,那就是Google開始推出免費線上地圖,由於一開始只有美國有這樣的服務,在Google Maps上當時的台灣,只有一個解析度很低的衛星地圖,沒有現在那些詳細的道路,但到了2006年底,不經意地發現台灣開始有了詳細的地圖版本(後來才知道那是beta版),這對剛開始愛上騎單車的我,可以說是一個超大福音。

有了跟車隊出遊不太適應的經驗後,我開始利用Google Maps查看一些以往開車去過的景點,例如烏來、貓空等地,開始和老婆騎車去探險(以那時的體力和經驗真的是探險)。

另一方面,拜網站社群發達,單車知識取得上日益方便,而且我本科是機械,工作又是汽車業,這些知識是否正確判別上不難;既然知識可以取得、路線可以預先查看,後來的出遊就不再考慮跟車隊,完全依賴自己來規劃了。

記得2007年4月某個假日,由於全家都已經具備較長程騎車的體力,剛好網路上有條「坪林自行車道」正被大家所推崇,雖然沒去過,但就如前面說的,我透過Google Maps查看,再搭配車友遊記,開車載了全家和單車來到坪林打算一探這條據說非常棒的自行車道。

不過那次的出遊一開始就迷路,因為這條本名為「金瓜寮溪自行車道」的路線因為現場路標看不懂,而且路線彎彎曲曲又有岔路,好不容易走完後,我利用Google Maps新推出的工具,將路線用手繪的方式畫在Google Maps上,並利用照片連結、文字加註方式補充該路線的注意事項。

我認為既然我們在現場會迷路(實際上在坪林時也有車友迷路跑來問向我們問路),那應該會有許多人遇到同樣問題,因此,將這個整理後的路線資訊分享到網路社群Mobile01上:


文章發表後,果然不出所料,有許多人遇到同樣的問題,也有許多人對於我把路線畫在Google Maps上的方式很感興趣,紛紛發文討論,後來,在論壇接到一個很特別的私訊,該帳號表示他是google的人,對於我把路線畫在Google Maps上的方式很有趣,希望要做為示範,然後留了個電話給我。

「Google?帳號看起來不像,而且大公司有這樣隨意在論壇找人的嗎?」

不過既然有留電話,還是用公司的電話打了過去,找到訊息上留言的人,簡單表明身分之後,我問:

「你說你們是google,我怎麼知道你們是不是詐騙集團啊?」

在Mobile01留言的人聽到我竟然質疑他身份及動機,趕忙解釋他們是Google委託的公關公司,因Google地圖台灣版要在年底(2007)推出,想把我將坪林單車路線畫在Google地圖上的方式放在官網作為示範並可能會做採訪,解釋一番後還找google負責這個案子的人隔天來電證明有這件事。

接到Google負責窗口來電,是位很客氣的女生,我向她再提出一個疑惑:

「妳說要把我將路線畫在Google地圖上的方式分享給使用者參考,但妳們設計這些工具(指當時地圖上新增的可以畫線、標註等工具),不就是要讓我們這樣利用啊?」

「設計這些工具是要讓使用者利用沒錯,但我們沒有想到可以這樣運用在規畫單車路線上,覺得很特別。」

她的解釋讓我立刻理解這件事帶給我的核心關鍵,那就是「Google地圖是科技上的創新,而我是在運用上的創新。」

我終於意識到為何會特別關注Google推出的這個免費線上地圖,因為...

「台灣單車會因Google地圖產生改變,不!應該是說Google地圖會改變世界,而我有幸將見證這個歷史。」

緊接著想到另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不是那時繼續追問,而是幾年後才真正找出答案:

「一生中碰到這樣難得的機遇,我該是五年、十年後再來後悔當初沒有準備,還是現在就開始準備等待五年、十年後的機會?」




單車熱


Google地圖台灣版推出前後,時值單車熱,練習曲電影上映、標哥環島、馬英九環島均引發不少話題。

我開始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整個島嶼最夯的單車話題就是環島不然就是自行車道(當然同期也有賽事的話題,但我們不是騎公路車,比較沒有太大關注)。

或許是已經騎過不少路線,而且工作上本來就要到處跑,以及我是在鄉下長大,有累積些經驗值,因此看完練習曲對劇情沒有很大的感動,甚至和老婆一起同聲認為「真正的單車環島應該不會是這樣啊」。

換個角度說,我們確定台灣是超棒的自行車島,尤其是單車旅遊,但這個自行車島上旅遊(或旅行)走的路線,不應該只有環島和自行車道。

就如同我在汽車業,不同的車款要對應不同的需求及路況現實一樣,經常出入山區且路況惡劣的,要推薦高底盤甚至四驅車;以城際移動為主,又得兼具家庭成員需要,那自然是推薦三廂式傳統轎車;如果是偏向個人自我實現,則會推薦較具性能的車款或是較個性的SUV之類產品。當然以上沒有絕對,但一定會想辦法在需求與使用的道路型態中取得平衡。

所以在多次騎訪後,我們認為單車旅遊除了環島和自行車道外,另外有個被忽略的重點:

「台灣最大優勢應該是山」

因此規劃更多山地路線,然後付諸行動去實際騎訪,並在論壇及Blog分享,也把blog名稱改為「擁抱單車,源自對山林的熱愛」,來呼應「山」是台灣單車旅遊最大優勢的概念。當然,改為這樣的名稱,也有向我服務的汽車體系另一個「源自對汽車的熱愛」的Slogan致敬的意思,因為那時還在台塑。

在分享過程漸漸發現,嚴格的說台灣路線有限,路線分享有一天終究會分享完,所以還沒等到前面說的五年、十年後機會來臨時我的blog就已經打包了,而且,騎車時心裡那總莫名的悸動,並不全然是因為路線分享獲得車友認同所帶來。

為了追索這個一直梗在心裡又無法完整描述的「悸動」,在某篇研究休閒運動論文中看到一個名詞「Flow」,深入研究後,發現這似乎是解開疑問的關鍵密碼(至於Flow是甚麼概念請自行Google,若這邊也來抄寫會很枯燥)。

因為對照Flow的理論,我們往山上騎雖然速度不快,但很容易拉高心率,透過合理變速及踩踏力量控制,心率可以維持在合理區間,進而很順利的進入所謂Flow狀態,而在這樣狀態下,對於所見所聞的確會有較深刻的理解。

感覺上我對騎車時莫名的悸動來源似乎漸漸有譜了!

「所以接著該怎麼騎?」

「要如何跟大家溝通?」

這兩個問題主導了那段時間騎車時和老婆討論重心,也影響了我們要不要入手公路車的決策。

我們開始結合台灣「山」的優勢,以及原本就喜歡往較少人地方跑的喜好,定義出接著要進行的是「有強度的深度旅遊」。

補充說明一下,Google地圖令人激賞的不僅是它有街道可以預先查看,它衛星照片模式更讓人知道台灣不是西太平洋邊的一個蕞爾小島而已,而是一個具有268座三千公尺以上山岳,且是一個山地佔面積達2/3的高山島。

有了「有強度的深度旅遊」這樣的方向,入手公路車對我們似乎沒有太大意義,因此決定繼續騎著原來的登山車,但做些必要的裝備升級,而分享的重心由路線分享漸改為騎車見聞分享,也就是由「路線分享」轉變成「感動分享」。




我終於搞懂了


「晚上騎車?」

這是和老婆通訊軟體上幾乎每周都會出現的一句話,不是我問她就是她問我。

自從歸納出我們騎的是「有強度的深度旅遊」後,在這樣的架構下一條條路線很自然的被我們挑出來走,且由於大部分都是山區,都是有一定的挑戰性,體力維持是必要,因此平時的自我訓練一直進行。

2007年底台塑決定結束大部分汽車事業,我與幾位同事選擇被資遣不留下,原本打算等新代理商接手,但沒想到遇到金融風暴整個延宕,這時除了騎車來排解失業的鬱悶,也利用政府提供資源參加一個為期四個月的行銷企劃課程,希望有失業補助之餘,也可以藉此提升自己。

以往在第一線,常常搞不懂許多行銷案到底是怎麼產生,也常覺得一些案子與顧客需求有莫大的落差,所以在第一線執行非常使不上力。

但因為長年實務累積,倒是有許多個人的見解,如果以一顆樹來形容,我或許擁有許多樹葉甚至果實,但就是缺少一棵樹的主、支幹,也就是欠缺理論架構。

這課程讓我對這個缺憾有很大的解放,因此非常投入,幾個月下來漸漸搞懂原來行銷企劃是怎麼回事。由於以案例來做在職學習最容易有效果,當時一起上課的同學都是各大企業因金融風暴被資遣的員工,因此有許多非常值得參考的案例。

我當然把在汽車業經驗在上課時分享交流,但也另外自己私下擬一個企劃來作為練習,練習主題選擇的是我熱愛的單車,這個主題由於有老師、有經驗豐富的同學可以討論,所以漸漸抓到更明確的方向了。

行銷課程快結束時,我去參加了一家單車公司類似大堡礁島主的甄選,主題是為期半年的兩鐵單車路線規劃騎乘,在複選面談時,我將在行銷課堂上自我練習的企劃,向負責甄選的主管們簡報,當時主軸就以「台灣單車旅遊路線應有的架構」進行,希望以不同海拔高度為主題路線來執行任務。

這個架構幸運地獲得採用,也讓我順利的在被資遣後找到第一分工作,雖然合約只有半年,但等於是由汽車跨向單車的第一步,因此極為珍惜。

記得這份騎車四處旅行並分享的新工作,是在2009年8月3日向新公司報到。

其實那是一個非常容易記得的日子,因為沒幾天後莫拉克颱風來襲,八八風災(又稱莫拉克風災、八八水災)重創台灣,原本是快樂的旅遊企劃,有部分路線卻變成像是騎單車去勘災。

計畫開始後,11月聽說阿里山公路終於可以上去了,由於阿里山公路和新中橫是企畫中的重要路線之一,因此,在12月初安排行程前往,當時騎到山下的旅遊資訊服務站,收集景點資訊也打探路況時,工作人員看到要騎單車上去,再三叮嚀要注意安全,也試著勸我是否要改期,當她知道行程已計畫好且確定要上去後,語重心長的說:

「也好,你剛好可以上去看看甚麼叫做大自然反撲。」

果然一上山,一幕幕令人震撼的景象一直到現在依舊記憶深刻。

這半年的工作,不管是剛剛說的阿里山公路、新中橫,還是後來的台東太麻里,八八風災在這塊土地留下的痕跡,讓我對騎單車造訪台灣的心態有著重大影響,心裡開始出現一種「我一定要邀請車友去看看真實的台灣」的聲音。

那半年雖然騎車四處旅遊,但大部分行程是一個人進行,老婆因為上班無法同行,因此假日依舊跟她去練車,尤其很喜歡到貓空。因為那段時間貓纜受另一個颱風影響,塔柱基座掏空,因而停駛很長一段時間進行修復,貓空人車變得非常少,是我們很愛去的地方。

半年單車旅遊工作結束,再度回到汽車業,有放假時依舊找老婆練車,或是去走當初的旅遊企劃因八八風災而沒去的路線。

這時不管是練車還是走主題路線,騎車時心裡那種莫名悸動依舊存在,而且越來越明顯。有次和老婆去貓空練車,在過了一個陡上的髮夾彎後,我喘著氣看往台北盆地的101大樓,突然心頭一震,立刻停下車向跟在後面的老婆大喊:

「我...我....知道了!.....我知道我心中那種說不出....的感覺是甚麼了!」那次是練車因此踏頻維持很高,因此說話是間斷的。

「我們...以前就常常.....騎機車.....或是開車在台灣四處旅行.....都知道台灣很美.....對不對?」

「但妳有沒有發現?.....台灣雖然很美.....但是用騎腳踏車的方式來走.....比起以前.....開車或騎機車.....更有感覺.....更美!」

「對啊!還沒騎車之前我也不曉得.....像是一開始去騎的烏來.....我從來也不曉得它一路上.....都那麼漂亮啊!」老婆也是喘著氣,停下來說著。

她眼睛晶亮地接著說:

「你不是常常在說你很會行銷也很會拍照,不然你就來做這個,看能不能吸引更多人,例如我們的好朋友(某某人、某某人)也來騎車?」

「好喔!剛剛這段對話很重要,要幫我記得,回去我們要將它簡化成為一個slogan!」

「太棒了,我終於搞懂了~」

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在新的汽車業工作值班時,拿出之前的企劃繼續塗塗改改,然後把在貓空和老婆那段對話寫下來慢慢琢磨,最後終於定調出這句:

「台灣.用騎的最美」

這就是我們接著要向車友來溝通的Slogan,而且,是以創業的心態來進行。

這個Slogan有個關鍵概念,就是將在貓空那次對話中的「單車」移掉,而以「用騎的」來表達我們深知騎車要騎到進入 Flow 狀態,對事物的感受會有新的角度,繼而產生正面感動;而「.」這個全形的點,就是代表得騎到會喘氣的意思。

也就是說,我們要推廣的,是一種有強度的單車深度旅遊,因為身為台灣的子民,想一睹這個美麗高山島,體力與技巧是必備基礎。雖然體力與技巧初期會成為門檻,可能影響參與意願,但越過門檻後很容易上癮,而上癮了就會嘉惠單車與旅遊產業。

後來在某個因緣下,決定辭去工作寫第一本書,並繼續去完成當初企劃未完成的部分。至於之後再出的第二、三、四本及拍攝影片等都是由這個Slogan來延伸,所有作品在博客來、YouTube或是Blog、Facebook都有,我想這邊就不再贅述。另外,有關老婆一開始的單車訓練過程以及後來的攝影技巧等,在Blog之前的文章也都已經陸續有分享,歡迎大家不吝指教。

最後要說的是,如果「台灣.用騎的最美」是一個品牌,我們的願景就是為台灣單車文化貢獻一點心力,而前面的長文,就是它的品牌故事之一。

等等,品牌故事就品牌故事,為什麼又是之一?

因為文化是眾人所構成,每個朋友都能為台灣單車文化做出貢獻,因此,我們還需要您一起來騎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路線疑惑其他事項請留言, 我會盡速回應.
也歡迎討論路線規劃相關分享, 讓我更可以加強blog內容!

2025「台灣 ‧ 用騎的最美」桌曆收支明細說明

一年一度的「台灣‧用騎的最美」單車桌曆銷售圓滿結束, 以下是這次桌曆的收支說明: 一、本次共印350組,實際銷售數量為347本,銷售金額為86,750元,加上郵資收入並扣除印刷、包裝、寄送等費用,結餘款為新台幣29,211元。 二、另代轉捐款8,000(吳_毅5.000、張_英2...